法國化學家巴拉爾(1802~1876)出生于蒙彼利唉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整天忙于制酒。巴拉爾17歲時畢業于蒙彼利埃中學。接著升人藥物學院學習藥物學。24歲時獲醫學博士學位。
1824年。巴拉爾在研究鹽湖中植物的時候。將從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燒成灰。然后浸泡得到一種灰黑色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為兩層:下層顯藍色,這是由于淀粉與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化合物:上層顯棕黃色。這是一種以前沒有見過的現象。這棕黃色物質是什么呢?巴拉爾認為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氯與溶液中的碘形成了新的化合物氯化碘: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換出來了。于是巴拉爾想了些辦法。試圖把新的化合物分開。但都沒有成功。巴拉爾分析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種與氯、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爾將棕黃色的物質提取出來。再加苛性鉀,則棕黃色褪掉。加熱蒸干溶液。剩下的物質象氯化鉀一樣。把剩下的物質與濃硫酸、二氧化錳共熱就會產生紅棕色有惡臭的氣體,冷凝后變為深紅棕色液體。巴拉爾判斷這是與氯和碘相似的一種新元素,他將這種新元素定名為溴。 法國科學院組織了三位化學家孚克勞、泰納和蓋。呂薩克于1826年8月14日審查了巴拉爾的新發現。他們簽署的意見中這樣寫道:“關于溴是不是一種圾簡單的個體,今日我們更有知道的必要,我們已經做過的幾次實驗也許還不足以證明它確實是極簡單的個體。然而我們認為至少是很有可能的。巴拉爾先生的報告作得很好。即使將來證明溴并不是一種單體,他所羅列的種種結果還是能夠引起人們極大興趣的??傊宓陌l現在化學上實為一種重要的收獲,它給巴拉爾在科學事業上一個光榮的地位。我們認為這位青年化學家完全值得受到科學院的鼓勵。”那時的巴拉爾年僅24歲。是大學里默默無聞的助手和學生,他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抓住了成功的機會。
遺憾的是。就在巴拉爾發現溴不久。有三個人也聲稱自己早就發現溴了。其中就有德國化學大師李比希(1803—1873)。1825年,22歲的李比希從法國留學歸來不久就成了吉森大學最年輕的教授。當時一位德國商人給他送來一瓶裝有浸泡過海藻灰的母液,請他分析其中的化學成分,確定有無應用價值。以當時李比希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完全有條件從這瓶液體中發現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沒有做認真的化學分析。只用肉眼看了看,就匆忙斷定瓶中之物是“氯化碘”,然后就把這瓶液體放在柜子里。當李比??吹搅税屠瓲柊l現溴的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后,引起了深切的反省。后悔莫及。他馬上意識到以前自己對那瓶液體的判斷是不妥的。頓時想起一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趕緊翻箱倒柜找出那瓶棕色液體。認真地進行了化學分析,結果使他既激動又痛心。原來。那瓶棕色液體既不含氯,也不含碘。更不是他猜測的氯化碘,正是巴拉爾發現的新元素——溴。
李比希與一個重大的科學發現失之交臂。他懊悔極了。恨自己雖進行了大量的化學研究。但在此事上卻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懊悔之余他特別把那瓶棕色液體重新放到原來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廳中。上面寫著工整醒目的大字:錯誤之柜!用以警示自己。教育學生。李比希逝世后,學術界對他十分懷念。人們把吉森大學李比希工作過的地方改為李比希紀念館。稱李比希為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的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