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您手上的這本雜志,是第100期《大武漢》。
從一到一百,為大武漢做《大武漢》的我們,一直在尋找各種方式來表達對這座城市的情感,它可能是一間隱于鬧市的咖啡館,街頭拐角的一碗熱干面,一路公交車,或者一處看日落的最佳地點……我們和您一樣,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里,對這座城市由陌生到漸漸習慣。
因為愛著這個城市,盡管它沒有北京的大氣,上海的精致、廣州的節奏和成都的從容,我們依然堅持它別有韻味,自成一派。在這100期的時候,我們特意請來30多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和您分享他們的100個魅力角落。
這些角落里,有些是老武漢留給我們的紀念品,比如一元路的老房子、蘭陵路的老劇場,老京漢鐵路;有些是街頭巷尾鮮為人知的小店子,比如德芭與彩虹、118;有些是一直路過也一直錯過的景色,比如晴川飯店后的賞櫻地、叢林深處的游樂場;有些是滿載我們愛和記憶的私家珍藏地,比如解放公園的小路、華師的露天電影院……
它們沒有黃鶴樓的名氣,長江的磅礴,東湖的稀缺,大多數時候,他們帶著歷史,或者長著故事,靜靜地待在您身邊,等著您發現。
我們還有個小心愿,如果有一天,您拿著《大武漢》在這些地方和我們遇見,請打聲招呼,“你好,大武漢。”
從中山大道起,到花樓街止。交通路長不過百多米,一度在武漢最繁華的心臟位置。
很早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是唯一能和租界相抗衡的華界。遙想當年,大漢口開埠,鼎盛繁華不輸滬穗,剛剛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們為了“爭一口氣”,在毗鄰洋租界的地方,共同舉資修房,于是有了那些巴洛克式的拱頂、羅馬式的立柱,以及風情旖旎的轉角和樓梯。
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是全中國文藝抗戰的中心。中華書局漢口分局、商務印書館漢口分館、上海雜志公司、生活書店、世界書局等40多家書店報館落戶于此,那些窗格后昏黃的燈光下,是老舍、茅盾、鄒韜奮、胡風的奮筆疾書,是張樂平、丁聰的嬉笑怒罵,是血性國人抗日救亡的吶喊和奮爭。
很早以前,這里是老武漢人最親切的里份生活。青石鋪成的過道,有著細細的斜紋,如同編織的篾席,梅雨季節幽幽地泛著青光。過道上,有豁著嘴掉完了牙的婆婆搖著蒲扇在竹床上話家常,有背著書包的孩子為幾顆彈子球的輸贏大呼小叫,有忙碌的婦人剛從旁邊嘈雜的水產市場上砍價歸來,手上還留有螃蟹的腥味。如果隨便推開里份里的一個老房子的大門,你會看見陽光順著屋頂的拱頂傾斜而下,點亮了一屋的幽深與寧靜。屋里的地板已經吱吱作響,轉角的花紋已被經年的炊煙熏黑,窗格外的陽臺已掛滿了臘魚臘肉。一切不再精致,卻有著鮮活的氣息。
過往歲月里的交通路,就像老武漢的秘密掌紋,儲存著這個城市的成長記憶。
可惜,當我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交通路已經不在了,湮滅在城市建設的洪流中。只能趁著還沒遺忘的時候,寫下這些記憶。
來不及愛,我們只能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