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支持下,生命園計劃在今年盡快啟動東擴和北擴的進程,擴區總面積近3000畝,其中產業用地2000余畝,相當于生命國現有面積的一倍
2月2日下午,在虎年新春即將來臨之際,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內60余家生物醫藥領軍企業代表和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昌平區及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領導歡聚一堂,回顧往昔,共話未來。
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攻艱克難,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年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泰康人壽郊區總部及健康研究中心、先正達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項目相繼奠基開工,標志著園區建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在活動間隙的采訪中,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郭利告訴記者,今年生命園將啟動擴區進程,為園區的進一步發展拓展更廣闊空間。
生命園新春之際已開始謀劃新一輪發展藍圖。
2009園區創新成果閃耀
“生命園最大的特征是以高端研發為主,聚集的企業以自主創新的居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居多。目前,生命園內的企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海歸人才學成回國后自己創辦的,這一點很重要,也是生命園區別于其他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明顯特點。”郭利說。
記者了解到,在過去的一年里,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入駐機構和企業涌現出一大批國內外尖端科研成果,令人贊嘆不已。
園區企業博奧生物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確立為首批“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型企業”,并獲得2009年北京企業評價協會科技創新獎。博奧生物的晶芯微陣列芯片點樣系統和晶芯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榮獲有中國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09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其激光共聚焦掃描儀獲首批“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稱號。博奧的晶芯九項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微陣列芯片法)成為世界上首款獲得國家監管部門批準,用于臨床診斷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芯片產品,也是我國在生物芯片臨床應用領域的重大突破。
瑞奇外科的“一次性使用RCS系列端端吻合器”項目和同昕生物的“EB病毒Rta蛋白抗體IgG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法)”項目被同時納入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目錄。
萬泰公司成為昌平區首批“產學研一體化示范企業”,13種試劑獲得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證書,其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快速診斷試劑通過科技部篩選。
保諾公司在呼吸道和炎性疾病藥物研發方面與阿斯利康開展進一步合作,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雄厚的綜合藥物研發服務實力,被北京市認定為首批技術先進型服務外包企業。
在賀福初院士等科學家的倡導下,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并落戶園區。
園區生物醫藥科技孵化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孵化器行業中的國家隊。
生命園的科技領軍人物——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技術總監、博奧生物總裁程京教授正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瑞奇外科CEO方云才博士人選北京市首批海外高層次人才(海聚工程)計劃,成為北京市首批獲此榮譽的創業者之一。
系列重大項目相繼奠基開工
2009年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三項重點工程舉行了密集的開工奠基儀式。
11月30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技術研發中心項目在昌平區啟動。作為國家級生物醫藥、生物技術和新醫藥高科技產業創新基地之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通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已成功聚集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成果。生物技術研發中心項目的開工建設,是園區完善技術支撐平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增強園區的產業聚集功能,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了解,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是集醫藥研發、綜合辦公、商務配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建筑組群,它將為大中企業、跨國公司和風險投資等中介服務型機構落戶北京提供先進的實驗平臺與優越的辦公環境。其投入使用,標志著園區公共技術服務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2月8日,泰康人壽郊區總部及健康研究中心舉行奠基儀式。泰康人壽是我國第四大人壽保險公司,在2009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泰康人壽名列第84位。泰康人壽郊區總部及健康研究中心項目將建成一個包括健康研究中心、全國運營管理中心、健康保險研究中心、信息技術研發中心、職能管理中心等功能在內的綜合性研發基地。項目一期投資7.5億元,首批入駐員工達3000人,未來將為上萬人創造就業機會,并使得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成為北京首個具有醫療健康保險、醫藥研發、醫療保健服務等完整產業鏈的園區,將大大提高園區的綜合實力和產業聚集能力。
12月17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暨先正達全球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奠基儀式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舉行,這標志著中國首家外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正式落戶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據了解,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是世界領先的農業科技企業瑞士先正達公司的全球第六大研究與技術中心,也是中國首家外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2008年選址落戶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公司于2008年10月正式開始運營,現有員工70余人,計劃兩年內在園區建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生物技術研究和創新大廈,并組建一支約200人的高素質科研團隊。該研究中心將專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生物技術和農藝性狀的研究,用于提高作物產量、抗旱性、抗病蟲害及生物燃料轉化效率等方面。研究中心將與先正達全球研發團隊緊密合作,并與先正達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互補。
先正達生物技術北京研究中心前五年預計總投資將超過1億美元,是未來先正達在中國從事生物技術科研工作的主要場所。研究中心占地25000多平方米,項目建設包括實驗樓和作物溫室,配備世界領先的設施和設備,并為科研人員提供貼近自然、激發創新的工作氛圍。研究中心有望在2011年竣工并投入運營,屆時將能容納200多名員工,成為生物技術創新和臺作的科研基地,并將持續培養生物技術領域人才,與科研院所實現互惠合作,帶動相關產業的進步和升級。
重大項目的集中啟動,預示了2010年將成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開發建設的高潮年,也標志著生命園將在產業發展上謀求新的突破。
機遇面前的謀劃與思索
市委、市政府前不久決定,將整合中關村“一區十園”的相關資源,設立發展集團公司,實現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跨越式大發展。
市委常委趙鳳桐在今年市人代會上表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北部地區將預留出30至40平方公里土地,為產業聚集提供發展空間。
順應這一發展大趨勢,2010年,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擴區問題成為年度工作重點。隨著中關村發展集團的成立,中關村“一區十園”的整體資源將得到充分整合,在以海淀、昌平兩區為主的北京市北部新區規劃調整過程中,生命園將有望爭取到新的發展空間。
據郭利介紹,目前生命園整體上升勢頭非常明顯,但受空間資源所限,企業、成果出現外流現象。為解決這一迫切問題,在政府的支持下,生命園計劃在今年盡快啟動東擴和北擴的進程,擴區總面積近3000畝,其中產業用地2000余畝,相當于生命園現有面積的一倍。擴區后,生命園將充分利用新增空間資源,一方面保留本土生物醫藥企業的特色,倡導自主研發,孵化更多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將積極引入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端生物醫藥品牌企業,為更多高質量企業的進駐預留發展空間。
在建設模式上,郭利認為生物醫藥園區的建設應盡量規避前十幾年建設中常常出現的問題,防止把園區建成“夜城”、“鬼城”,要綜合考慮服務配套設施的跟進,以人性化的設計留住研發人員。
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上,生命園將更加注重產業鏈形成過程中的產業配置和布局,協同考慮生物醫藥產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在園區企業中,多引入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康復、臨床診斷、食品安全等企業,在產業配置上,盡量形成包括成果、轉化、臨床、實驗,以及直接面向市場的生物產業循環體系,甚至要包括中間環節的服務體系支持,如藥監、醫藥物流等,形成相對配置完善的產業鏈條,帶動地區發展。
“要從長線上進行考慮,讓整個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做到持續發展。重點是要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兩頭,一是從源頭上注重引進大型企業或國際品牌企業進駐,二是更注重中間轉化要素和支撐平臺的建設,充分配置社會資源,協助企業做好市場的開發。”郭利說。
生物醫藥產業在北京市處于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地位,去年進一步出臺了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因此,把創新的成果源頭保留住、把這些難能可貴的高精尖人才留在北京,就顯得尤為重要。北京的自主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盡管比較弱小,但至少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政府應呵護其成長,給予扶持壯大。應通過資源配置、投資、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扶持,讓這些成果就地生根、就地轉化。
郭利坦言,目前企業需要政府的扶持十分迫切,但政府的敏感度不夠強,支持企業的模式和力度還需要調整。政府應該找到企業最需要解決的、最關鍵的問題,摸索企業到底哪個環節最需要政府的支持,綜合考慮資金、規模、階段等問題,多做調研,集中辦理,解決企業普遍具有的共性共存的問題,在關鍵時助推一把。
“北京市的生物醫藥資源在全國具有獨特性,如何利用好,發展好,需要包括園區、政府、企業在內的各方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大干快上不一定解決實際問題和關鍵問題,還會導致政府、企業打亂仗,效果不明顯。”郭利建議,北京應設計一種很好的模式,明確三方界限,做到政府、園區、企業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協調前進,從而達到三方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