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學者所編纂的以解釋俗語和俗語詞為主要任務的辭書很多。日本漢學家長澤規矩即輯有《明清俗語辭書集成》,1974年由日本汲古書院影印出版。以下試以其所收錄《俚言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為例,談談它記錄的民俗現象。
《俚言解》,明陳士元撰。陳士元,字心叔,號養吾,湖北德安府應城縣人。該書共二卷,署名環中迂叟。其《序》云:“鄉俗常語,多有證據,聽者玩熟而茫無考辨,則古圣察邇言何為哉!嘗讀《方言》,與今時所言頗不類,而《通俗文》并《釋常談》等書又以指引不廣。余暇日著《俚言解》六百八十八章,庶乎陪佳客之詼諧,共鴻儒而博論,不至面墻云爾。茲未能盡梓,聊錄三百余章梓之。”由此可知此書之作目的有三,一是尋求鄉俗常語的理據;二是有意識地記錄方言俗語,以彌補漢代揚雄《方言》不能反映后代方言以及《通俗文》與《釋常談》所記不廣的不足;三是以供查檢,具有工具書的性質。《俚言解》卷內不分目,“大致按時令、人事、酒食、衣服、房屋等逐類輯集”。其中與民俗有關的詞語甚多,姑舉以下數例。
一、端午百鎖
卷一“端午百鎖”條:“端午以彩絨為索,又結為鎖形,系嬰兒項臂,俗謂之百鎖。按《續漢書》:‘五月五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禳除惡氣?!侗阕印分^之長命縷,李肇《翰林志》謂之壽索?!短屏洹罚骸逶挛迦者M百索?!籽园冁i,其百索之訛邪?”
按《后漢書·禮儀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薄端囄念惥邸肪硭囊凉h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庇帧短接[》卷八一四引《風俗通》:“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益人命。”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唐韓鄂《歲華紀麗·端午》:“百索繞臂,五彩纏筒。”原注:“以五彩縷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彼胃叱小妒挛锛o原·歲時風俗。百索》:“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蓋始于漢,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宋史·禮志十五》:“(降圣節)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金涂銀結續命縷、緋彩羅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系索于臂的風俗,近代猶存。
所謂五彩絲應當是由菖蒲、艾葉等演化而來。民間有“艾虎避群邪”的傳說。菖薄、艾葉中的所含成份有殺菌消毒的作用。端午節在春夏之交,雨水較多,氣溫升高,病毒容易繁殖。此時佩帶菖蒲、艾葉等以避災延壽正當其時。后因菖蒲、艾葉佩帶不便,且人們對其功用不明,故演化為五彩絲(或“朱索”),并只是系于臂而已;后進一步演化為“百索”
百索大概明代始“結為鎖形”,并“系嬰兒項臂”。因“鎖”給人以“鎖定”、“牢固”之聯想。后遂有“長命鎖”,僅系于項?!都t樓夢》第八回:“一面看寶玉…一系著五色蝴蝶鸞絳,項上掛著長命鎖,記名符,另外有一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彼渍Z呼為“百鎖”,這是流俗詞源對文字的影響。今不少旅游景點、寺廟附近往往出售祈福帶、許愿帶之類,上書“平安”等字樣,供游人“請”去并拋擲于樹枝;或在某處設置懸掛祈福鎖的鏈條,游人所“請”之祈福鎖重重疊疊,不知其數,均當為“索”之流風。
二、投刺拜年
卷一“拜年”條:“自元日以后,親友往來,交錯道路,謂之拜年。然鄉村各拜其親友,或攜盒酒。多出實心。而城市士人多望門投刺,或不過其門,令人送名帖。不知此風起于何年。余少時尚無此風也。俗云:‘青草蓋牛蹄,正是拜年時?!员毓赜H,不嫌于遲。然今昔事異,可慨者不止此爾。”
按,今日過年寄送賀年片,正為拜年投刺之俗的遺留。此俗最早為投名片謁見之俗,中古已有。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或有人慕其高義,投刺在門,元慎稱疾病臥?!碧茝埬琛冻皟L載》卷三:“(侯敏)遂行至州,投刺參州將,錯題一張紙?!泵麝懭荨遁膰s記》卷五有記載:“京師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市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過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門,則皆卻而不受。亦有閉門不納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事此,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后始暇拜其父母。不知是何風俗,亦不知始于何年。聞天順間尚未如此之濫也?!标愂吭顿笛越狻贰鞍菽辍睏l前數語,當是襲陸容《菽園雜記》而來。又明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元日書事效劉后村》詩:“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p>
三、啐日試周
卷一“啐日”條:“生子周歲謂之啐日,又謂之試周?!额伿霞矣枴罚骸巷L俗,兒子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線,并飲食之物及珍寶玩器,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為啐日。會親戚聚觀,致燕享焉。’曹彬試周,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及印,馀無所取。”
啐,滿一周期,特指嬰兒滿一周歲。舊俗嬰兒周歲時,父母陳列各種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試測小兒的未來志趣和成就。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碧祁佌媲洹睹┥叫赶壬鷱V陵李君碑》:“先生孩提,則有殊異,啐日,獨取《孝經》如捧讀焉?!彼乌w彥衛《云麓漫鈔》卷二:“魏晉以前,不為生日,南北朝江南風俗,兒生一期,隨男女以紙筆針縷置前,觀其所取,號為試兒。每至此日,飲酒宴樂,后人因為生日?!彼稳~真《愛日齋叢鈔》卷一:“《玉壺野史》記曹武惠王(曹彬),始生周啐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觀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提俎豆,斯須取一印,馀無所視。曹,真定人。江南遺俗乃在此,今俗謂試周是也。”宋裘萬頃《竹齋詩集》卷二《榮侄試周》詩:“汝生方滿歲,伯發已星星。桑苧甘投老,蘭蓀喜向榮。席間無一印,帷下有諸經。莫學魚兒戲,來午陜聚螢?!?/p>
四、兒童打堶
卷一“兒童打堶”條:“兒童打子之戲,拋瓦堶以賭勝負。堶音駝。即宋時寒食拋堶之戲也。梅都官《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袂,輕煙賭勝各分(飛)堵?!蛟?,拋堶之戲起于堯之擊壤。”
所謂“打堶”,即宋時寒食擲磚塊之俗,后世易瓦石為銅錢,遂變游戲為賭博。宋張侃《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五五三三拋堵忙,柳絲深處映陂塘?!泵鳁钌鳌端籽浴亪鳌罚骸八问篮秤袙伵嘀畱?,兒童飛瓦石之戲,若今之打瓦也。”清錢謙益《徐武靜生日賦贈八百字》詩:“拔河群作隊,蹀堶巧相當。”自注:“拋磚戲也?!逼渚唧w情形,明清俗語辭書的另一種——清代西涯《談徵·事部·拋堵》言之甚詳:“宋世寒食有拋堶之戲,兒童飛瓦石之戲也。梅都官《禁煙詩》:‘窈窕踏歌相把袂,輕煙賭勝各飛堵?!?原注:七禾切)即今俗所謂撇老堶也。其戲,兒童以瓦片栽(裁)成圓子,如錢大,或如杯口大;或三四人、五六人不等,各先出一子,垛于適中之地,名謂老堵。一人作堵主,合眾人各藏一子于暗處。藏畢,堶主用手中子轉向老堶拋之,拋中者勝。如不中,許眾人出所藏子跟擊之,擊中者勝,不中者輸。今多不用瓦石,竟以銅錢拋之。賭也,非戲也?!?題圖為試周所用周盤)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