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發現,大陸內部發生的地震可能是數十甚至數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而不是下一個大地震的前震。在地震前兆研究中,用前震來預測下一個大地震的方法,現在只適用于板塊邊界地區,不適用于內陸。
一般認為余震不會持續超過10年,然而研究者觀測密蘇里州新馬德里的地震帶,發現近年來地震發生頻繁。全球定位系統測量顯示,大部分斷層發生的地震,不會產生能量累積而造成下一個地震。
密蘇里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劉勉表示,這顯示板塊邊界的地震模型,可能不適用于預測內陸發生的地震。在板塊邊界,構造應力以恒定速率積聚,導致正常周期的地震,但是在內陸,不會發生這種恒定速率積聚過程。
西北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塞思·斯坦表示,利用前震來進行預測,就像在玩打地鼠游戲,“等待地鼠從它潛下去的那個洞再度冒出來,可是我們現在知道,在內陸大地震可能從任何地方突然出現”。
2000多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地震記錄中,從來沒有2次大型地震發生在同一個地方,例如2008年規模7.9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而之前四川很少有發生地震的記錄。這次地震因此讓科學家措手不及,“地鼠不會從同一個洞冒出來第2次。”劉勉說。
研究證實,內陸余震持續的時間和斷層移動的速度相關。快速移動的斷層很少有長期的余震。但是移動速度較慢的斷層,則可能幾百年后余震才會消失。
劉勉正帶領1個中美合作的團隊,研究中國大陸北部不同地方的地震。在過去700年中,中國大陸北部曾發生3次8級以上的地震,劉勉和同事正計劃利用地震學方法,繪制該地區斷層分布、斷層的活動和基本結構。他們將使用全球定位系統監測站,測量斷層活動的能量累積,并挖溝渠記錄古代地震的歷史。
劉勉強調,這項研究可能只是整個復雜問題中的一個方面,但可以用來避免錯誤的預測研究。憑借近期發生的地震來預測大地震,可能會錯誤評估地震災害。
臺灣位于板塊交界地區,主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下水水位和大氣中電解質來做地震前兆研究分析。
臺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科科長江準熙表示,地震的力學過程太過復雜,以馬路來比喻地震的復雜性。假如一個人走在坡度固定的馬路上,只要走一小段路,就可以推算接下來的坡度;可是在現實生活中,馬路必然高低起伏,他必須走完整條馬路才能知道所有數據。
臺灣的地層經過數百萬年變動。結構扭曲復雜,要經過全面的研究才能了解地質的整體情況,才有可能進行預測,江準熙表示:“現在沒有辦法歸納,因此也沒有辦法準確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