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月到春節前這段時間,娛樂業的大焦點肯定是美國電影《阿凡達》,這是全球無法改變的一個事實。即便是在中國內地,媒體們有著關于春晚、趙本山和《孔子》的慣性以及非慣性炒作,也照樣難以將這股熱流沖淡。可能正是如此,才引發了影視界對技術話題高度關注,連幾個乖巧且善于選擇發言時機的電影導演,也都分別站在了“激烈喊好”和“平淡視之”的兩方陣營。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過激的反應總是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事關文藝。其實有關“《阿凡達》該引發內地影人檢討”這樣的論調,在最近的十五六年里并不是第一次出現,以前早就有,只不過主角先后分別是《亡命天涯》《生死時速》和《魔戒》。那幾次,本土影人“檢討”的效果似乎并不顯著,也大抵還可以有《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之類的力作搪塞。這次倒是真有些尷尬:《阿凡達》海報的旁邊,小沈陽和閻妮的劇照還沒撤呢,本來并不是一路電影,因為都在搶錢,終于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
“檢討說”的發言者,知恥而后勇的上進心可嘉,但潛臺詞深處都是“看看人家是怎么搶錢”的悲涼。我估計他們都忽略了卡梅隆“有五年時間我在等技術成熟”的堅忍。內地的投資方和導演,會用五年、十年、十五年去獻給自己的一個構想嗎?香港倒是出了一個這樣認死理兒的《十月圍城》,成功了——可我對內地的影人會表示懷疑。許多時候,口號并不能換來人們的信心,以及對誠意的認可。畢竟這些年,大家受“撈錢黨”們的誆騙太厲害了。再者,以當下本土影人已經展示出的精神內涵,技術到了他們手里,又能有什么用?這也是一大疑問。更何況還有來自圈內“平淡”一派的現實主義點穴——“本來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就很大”。
志向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類似這種情況,其實不只是電影,在整個娛樂業都是存在的。比方說“電視劇制作的電影化”,比方說眾多“脫口秀”主持人把歐普拉掛在嘴邊上,卻又把自己的節目做成不折不扣“說教性訪談”……國外每有新理念、新技術、新動向,本土的從業者便往往趨之若鶩,可是最后呢,急于求成的心態、不知變通的限制,迎合時尚、從中牟利的情結,每每導致從綜藝到劇集,整個行業的全方位低檔位運行。只要有人能審慎地反思一下,這又怨得了誰?
只震撼于收成,卻忽略過程;只嘆服于技術,卻與產生和駕馭那種技術的精神相去甚遠,這樣的從業者基本上都是短視的。當遭遇更便捷的牟利渠道,所有對著媒體喊出(有些本來就是為了邀寵于媒體)的“反思”“檢討”,都會被風吹過。你指望他們能給普通大眾帶來感動和審美上的提升?太難了,比《阿凡達》騎著嗜血的怪鳥搞掉幾架戰斗直升機,比外星土著們在圣母樹下模仿奧運會開幕式要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