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持/遼寧省名中醫、遼寧中醫藥大學教授劉宇新
【新聞搜索】
1月6日,重慶。7歲的小琳喉嚨疼痛,輸液治療中,突然全身抽搐,手腳亂舞,幾分鐘后,孩子停止呼吸。
1月30日,沈陽。年僅4歲的達達因感冒在家附近的診所打點滴,結果點滴扎上幾秒鐘,孩子就口吐白沫了。經搶救無效死亡。
2月12日,撫順。本想在臘月二十九這天把牙病治好,能過個有口福的年,結果47歲的李福忠輸液3分鐘就出現異常,經搶救無效死亡。
2月21日,珠海。一名1歲零2個月大的幼童因腹瀉送往醫院治療,輸液時發生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
……
有病輸液,大家都不陌生;輸液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有人付出生命,雖駭人聽聞,卻并不鮮見。
鄧寧再也不敢輸液了,這主要是因為三次恐怖的經歷。這三次輸液用的都不是一種藥,鄧寧對藥物也不過敏,可不知道為什么,三次輸液大約30分鐘后,平時就手腳冰涼的她總會渾身打顫,并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暈倒,拔下了針頭緩一會兒就沒事了。有醫生說鄧寧暈針,可是平時抽血、肌肉注射什么的都沒事啊,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寒涼體質慎輸液
現代人似乎很喜歡輸液。不管是流感還是胃腸功能紊亂,不管是呼吸道感染還是風濕,清一色輸液治療。然而,輸液不是萬能的,也不一定是最佳的用藥途徑。特別是寒涼體質的人,輸液更要慎重。
大家應該知道,輸液是將藥物通過生理鹽水、葡萄糖等液體直接送往體內循環,冰冷的液體進入體內,對于有些人而言,是有可能損傷陽氣的。有學者指出,輸液引起寒氣入里,相當于《傷寒雜病論》里面所說的“直中三陰”,即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是很嚴重的一種情況。另外,抗生素主要用于消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寒性的,“寒液”、“寒藥”、“寒體”三寒相遇,后果可想而知。從病例分析,鄧寧就應該屬于慎用輸液的寒涼體質。
西醫對低溫輸液也有論證,一般低于7℃輸入300ml以上時,可導致病人寒戰,四肢覺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痙攣及局部疼痛,嚴重的導致靜脈炎。低溫輸液還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臟病變、高血壓等癥。
輸液繞過了脾胃運化
人們對輸液的“偏愛”似乎已經欲罷不能。記者走訪幾家社區醫院,幾乎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滿了輸液的人。一名只有6歲左右的小姑娘,她的病其實問題不大,只是輕微腹瀉,配點藥口服便能解決問題。但是,小姑娘的家長偏要纏住醫生為其女兒輸液,認為輸液比口服藥品效果好。
專家指出,70%用于醫療目的的注射是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通過口服途徑給藥代替的。過去在醫院輸液的主要對象是老年人,因為這些人群中心腦血管病人占很大的比重,另外還有一些體質虛弱者、慢性病人也在接受輸液治療。現在50歲以下中青年人群不斷加入輸液隊伍的同時,兒童也成了輸液的“生力軍”。其實,很多人根本不需要輸液,屬于濫用輸液。
劉宇新介紹說,輸液是繞過了脾胃運化,直接向經脈中補充水谷之精氣,包括水、鹽、糖、氨基酸、維生素、ATP和脂肪乳等,也是直接輸入本來要經過脾胃運化的藥物。其實,要維持正常的生命運轉,臟器都是各司其職,可以自行調節、適應、運轉的,如身體習慣于生病可以“繞道走”,必然會削弱脾胃的運化功能,正所謂“用進廢退”。
辯證輸液加速治愈
藥液直接進入循環系統,輸液一定程度上可減輕胃腸道的副作用,藥物療效或許更直接。雖然偶爾會出現問題,但不能否認,輸液是醫療史上的一項突破。
中醫認為,輸液是臨床治療熱病的重要手段,有明顯的救陰作用,但一些熱病患者常出現體內燥熱不能發汗,這時輸液往往會助濕傷陽,寒邪直抵體內,令病勢轉重,甚至纏綿難愈。因此,中醫認為要“辨證輸液”,即;適量輸液,以舌質轉潤為適量,舌苔轉膩為過量;溫控輸液,寒癥和夾濕癥維持恒溫32℃~35℃;熱重于濕癥為30℃,溫熱癥為25℃;燥熱化火、過高熱時為10℃以下。
小貼士
輸液的注意事項
1將自己的藥物過敏史跟醫護人員交代清楚。一種藥物過敏,有可能對同類或是其他類型制劑也過敏。
2注意檢查核對藥品名稱,那不只是護士的事,自己也要對自己負責。
3不要自己改變液滴速度。大多輸液藥物需要控制滴速,有的需要快速,有的需要緩慢,隨意改變會帶來麻煩。
4如果發現寒戰等不適癥狀,立即關閉液滴調速器,及時告知醫護人員。輸液反應往往發生在輸液剛剛開始的幾秒鐘,來勢迅猛。
5針頭附近局部腫脹疼痛要馬上找醫護人員處理,尤其是老人。有些液體對局部皮膚刺激大,例如前列腺素等,液體一旦外滲,有可能損害皮膚。
6冬季輸液可以熱毛巾、熱水袋適當為液體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