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的身份有許多種,除去眾所周知的萬科董事長、登山家之外,正日漸清晰的,是環保主義者。
對于中國絕大多數房地產企業而言,氣候變化與房地產業之間究竟作何聯系,或許仍然蒙昧不明。2009年的11月26日,用王石自己的話來形容:“對萬科、對王石都是轉折點。”這一天,中國政府正式對世界做出承諾,至2020年單位gdp碳減排40%~45%。
萬科的“綠色之路”
“萬科已經做好準備。”王石的喜悅溢于言表。對于這位領航者而言,萬科從規模型轉成效益型,從增長型變成質量型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中國房地產業第一家明確碳減排計劃的企業,萬科環保節能三部曲的節奏,更多的是闡述一種態度:“企業存在的方式將重新定義,作為社會的成員重新定義,這將作為一種新標準。”
按照計劃表,萬科明年基本上要全部實現精裝修,第二步的住宅產業化,則預期在2014年完成,而“低碳三部曲”的最終,便是綠色能源節能建筑的推廣運用。這不是心血來潮。在王石看來,萬科如何增加企業核心競爭力,始終是值得思考的話題。一份建筑科學院的評估指出,精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只是業主自己裝修產生建筑垃圾的7%。于是,由精裝修、產業化出發,企業的未來發展,順理成章地與環保意識結合在一起。
王石“覺醒”
如果將時鐘撥回到2008年的5月15日,王石正因一句“慈善不應成為負擔”之言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輿論危機。彼時,雖然王石已與業內的朋友馮侖等加入了國內的慈善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基金,但并不為眾人所知。因此,當其以國內地產龍頭萬科的董事長身份說出這句話時,所有人都把他當成了一個 “狠心”的企業家。
不過,轉折似乎也從這里開始。在因失言公開道歉后,王石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甚至一度不再公開談論房地產。今年早些時候,當記者提出采訪王石的要求時,萬科的工作人員甚至表示:“我們也不知道王董現在在哪里。”
但這并不妨礙萬科在上海閔行“樓倒倒”事件后低調接手該項目。王石最近回應時表示:“倒樓事件中,我第一反應是對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接下來我就想能為此做點什么。”
閔行區委書記孫潮則認為:“此次事件中,有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而且整個過程無言無語、沒有任何要求,好企業的擔當促進了政府履行責任,并形成良性循環。”
12月中旬,王石以中國企業家的代表身份出現在哥本哈根,就連談國內的房地產問題,也只能是其宣揚建筑環保的一個附帶條件,儼然一個環保主義者的姿態。
于是,在2009年樓市涌現一片浮躁狂熱之時,萬科的冷靜低調已不難理解。不拿地王、不做房價領跑者,以及合作降低風險的策略,萬科的發展策略 在這一年顯露無遺。
當其他房企尚執著于在銷售業績或土地囤積方面“趕超”萬科時,王石在思索如何領導萬科“早走一步”。意識的先行,與實際行動的放緩,形成了萬科獨有的發展節奏。“我寧肯慢半步,不在乎別人超出多少。”王石緩慢地說道。把腳步放慢,才能把周圍風景看得更為清楚。
率領萬科屢屢“搶先一步”的王石,將在明年臨近其甲子之年時,重登珠穆朗瑪峰。距離他上一次征服珠峰,已七年光景。這一次的重返,王石是為了“ 撿垃圾”。“珠峰8000米以上的垃圾是怎樣造成的?通過這樣的活動,希望引起大家對全球變暖的關注。”王石嚴肅地說道,“到8000米的高度上去撿垃圾,再難也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