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fā)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國次級債危機沖擊了華爾街投行,也沖擊了對沖基金、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fā)。本文認為當前發(fā)生的美國金融危機與現(xiàn)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國貨幣政策外部軟約束有著內在的聯(lián)動關系,即外部均衡軟約束的美國擴張貨幣政策推動了美國金融危機。
[關鍵詞] 美元本位制 貨幣政策外部軟約束 金融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或者是次債危機。它是指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xiàn)的,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xiàn)流動性不足危機并引發(fā)全球性金融危機。此次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最嚴重的一場金融危機,來勢兇猛,波及面廣,影響度深,給全球經濟帶來了重大損失。深入分析研究本次金融危機發(fā)生的成因機制,能從中得到啟示,確保我國金融管理長效規(guī)范發(fā)展,對我們國家和貨幣政策而言,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國貨幣政策外部軟約束
按照國民經濟總需求與總供給恒等式,可得下等式:
(1)S-I=X-M=CA
其中X-M即CA表示經常項目逆差,CA>0 表示存在經常項目順差,CA<0表示存在經常項目逆差。
如果一國政府實行擴張信貸和低利率政策必將會在儲蓄、消費、投資三個方面進行調整,進而最終影響經常項目。
首先,如果本國利率降低,消費會因為消費成本下降而增加,儲蓄減少。同時,本國利率降低,使得投資成本減少,投資增加。綜合分析的結果就是,本國消費(C)增加,儲蓄(S)減少,投資(I)增加,即是;
(2)CA↓=(Y-C↑)-I↑
根據公式(2),變化的結果必然是,隨著本國利率的降低,處于逆差的經常項目更加惡化。
按照上述分析,一般情況下,一國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對外部均衡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一個經常項目逆差很嚴重的國家而言。所以,外部均衡的實現(xiàn)會對一個國家的對內政策產生外部約束。但是,在美元本位制下,這一外部均衡約束顯得非常脆弱。
第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環(huán)流使得這一外部不均衡影響降低
美元本位制下,美元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主要媒介,主要的國際計價貨幣、外匯市場交易對象和國際儲備貨幣。因為美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流動性和接受性強的優(yōu)勢地位,大多數(shù)國家也大多樂于擁有美元,美元成為最重要的外匯儲備貨幣。因為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美國對外貿易赤字產生的美元外流,通過外圍國購買美元資產回到美國,形成美元回流格局。
美元回流的結果,使得國際上存在一種經濟失衡下的對美持續(xù)融資機制。相對于一般國家而言的資本大量外逃,事實上在美國則不會發(fā)生。而且,因為各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大多集中于債券等品種上,而美國持有這些美元可以在全球投資于收益更高的金融市場(如國外資本市場),使得這種環(huán)流對美國更為有利。
第二,美元本位制下,美國的國際貨幣發(fā)行權,使得這種債務壓力大為減小。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外輸出通貨膨脹,轉移危機。
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年間美元貶值就減少了美國約三分之一的債務。當美國賬戶經常出現(xiàn)逆差時,可以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在出現(xiàn)金融危機時,美國可以直接增加貨幣發(fā)行量,從而避免信貸緊縮和信心崩潰帶來的經濟危機,并把部分損失通過貨幣政策的變化轉嫁給世界各國。
第三,美元本位制下,新“特里芬難題”使得美國長期對外逆差存在合理性
在現(xiàn)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是最重要的國際支付和結算貨幣。同時,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和進口大國。為了持有更多的美元外匯和發(fā)展本國經濟,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通過對美國貿易順差持有大量美元外匯。而美國的對外逆差,從根源上來源于美國的高消費和低儲蓄。而在其中,美國貨幣政策和利率調整對經常賬戶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美國擴張貨幣政策在刺激美國經濟增長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刺激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作用。這樣,美國貨幣擴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綜合上述分析,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國的貨幣政策缺乏外部約束機制。相反,現(xiàn)行的美元本位制激了美國采取更進一步的擴張貨幣政策。美國擺脫了國際約束,使其在利用利率、貨幣供應量等金融變量進行調控時,只關注國內經濟目標,而不顧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利用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采取不負責任的單獨行動或脅迫其它國家配合其行動。
二、外部軟約束下擴張貨幣政策推動高房價風險
美國經濟在1995年至2001年間出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泡沫,該泡沫的崩潰直接導致全球經濟在2001年至2003年間陷入中等程度的衰退。為了刺激美國經濟發(fā)展,美聯(lián)儲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美聯(lián)儲聯(lián)金利率從2000年5月16日的6.5%降低到2003年6月25日的1.00%
美聯(lián)儲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注入流動性必將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產生影響。其影響途徑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利息率的持續(xù)降低,使購房成本大幅降低。購房成本的降低,刺激許多有實際消費能力和無消費能力的人都踴躍購房,形成全社會購房熱潮,進而導致房價不斷上升。房價的上升在全社會形成房價持續(xù)上升的一種預期,預期的存在又更進一步導致房價上升的自我增強。
第二,因為利息率的降低,住房者購房成本下降。購房成本下降,購房者的貸款違約率相應下降。再加上社會房屋價格預期的持續(xù)存在,房地產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條件也因此變得更加寬松。申請次級貸款的購房者一般而言屬于低收入階層,他們往往不能承受較高的首付,在貸款初期也難以承受較高的本息支付。針對這一點,房地產金融機構開發(fā)了形形色色的新興抵押貸款產品,其中最為常見的包括無本金貸款(InterestOnlyLoan)、2/25可調整利率貸款(AdjustableRateMortgage,ARM)、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ARM)等。審核條件下降,信貸環(huán)境相對寬松,使原本不能夠購買住房的許多次級信用借款者獲得住房貸款。在這一機制驅動下,社會購房熱情進一步上漲,房價不斷上升。同時,房價的不斷高攀也累積了高風險。
第三,美聯(lián)儲為了降低聯(lián)邦基金利率,采取的公開市場業(yè)務,使得貨幣供給量不斷增加。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加。為了使貨幣資金獲得更豐厚的的收益,許多貨幣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以賺取房屋低買高賣的差價。在房屋供給一定的條件下,投機炒房資金的大量進入勢必導致房價的不斷非理性上升。同時,房價上升也積聚了高風險。
根據反映美國10個主要城市房價變動的SPCaseShiller指數(shù)走勢圖所示,美國的房價指數(shù)2000年1月的100上升到226,上漲了約126%。擴張貨幣政策在導致美國房價持續(xù)上升的同時,本身對房價也累積了風險。當房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因為貨幣政策的稍許變動都會房價形成致命打擊。事實上,美國這次金融危機,也正是在房價不斷攀高的過程中,緊縮性貨幣政策(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lián)儲連續(xù)17次上調聯(lián)邦基金利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造成社會需求下降,房屋投資成本增加,購房者還款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美國房價持續(xù)下降。據統(tǒng)計,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產價格下降跌幅為15%左右。
三、房價危機引發(fā)次貸危機繼而擴展至金融危機
美國的房地產有非常發(fā)達的證券化市場,不僅優(yōu)質抵押住房貸款被證券化,而且大量在經濟泡沫鼓舞下,刺激抵押貸款住房也被大量證券化。住房貸款金融機構,通過證券化收回貸款。
住房價格不斷下降和房屋貸款者還本付息的成本加大的雙重打擊,使得次級抵押住房貸款違約率不斷上升。違約率上升,基于次級抵押貸款未來現(xiàn)金流為支撐的美國次級債產品(如擔保債權憑證(CDO),信用違約掉期(CDS)等)喪失了賴以存在的基礎。次級債違約率的上升直接導致以次級債為支持發(fā)行的債權的信用風險增加,信用評級機構隨即調低了這類債權的信用評級。進而,次級債市場價格大幅縮水。
現(xiàn)代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信心危機。次級債違約率的上升直接導致以次級債為支持發(fā)行的債權的信用風險增加,信用評級機構隨即調低了這類債權的信用評級。進而,次級債市場價格大幅縮水。現(xiàn)代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信心危機。次級債市場違約率的上升,導致投資者對以Alt-A貸款甚至優(yōu)質貸款為基礎發(fā)行的MBS的價值也產生了懷疑,這種情緒很快蔓延到整個固定收益證券市場乃至整個資本市場。
隨著次級債以及由其引起的華爾街金融資產價格不斷下降,各大投資公司和機構投資者資產大幅縮水。資產大幅縮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大幅下降。為了滿足流動性需求,各大投資銀行、機構投資者必然拋售次級債即期其它優(yōu)質資產,投資信心受挫。
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許多都實行以在險價值(valueatrisk,即var)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該管理方法認為銀行的自有資本必須等j幾其總資產中的風險資產。如果用E表示白有資本,V表示單.位資產中的風險資產,A為總資J伙,即要求:
E= VA(3)
公式(3)表明,次貸危機后引起金融資產風險系數(shù)增加(即V變大)的情況下,為了滿足等式的平衡,在自由資本一定的情況下,必須降低風險資產的比重,賣掉風險資產。
但是,金融機構瘋狂賣掉風險資產,會使得所賣的和未賣的風險資產價格更進一步下降。進而,市場出售資產拋售狂潮,‘金融市場穩(wěn)定和信心遭受更大的打擊。
實施以在險價值為基礎的資產負債管理的商業(yè)銀行為了達到要求,也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包括貸款)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從而導致商業(yè)銀行的“惜貸”行為。
同時,為滿足新巴塞爾資本協(xié)議提出的自有資本充足率規(guī)定,因次貸危機造成商業(yè)銀行的資本金虧損,在不引入新增股權投資的前提下,商業(yè)銀行不得不降低風險資產在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資本充足率的分母),這也會導致商業(yè)銀行的“惜貸”行為。
投資者的信心受挫加上銀行惜貸以及貸款條件的日趨嚴格化,必然使得金融市場流動性大幅下降。隨著這種趨勢的不斷加劇,社會主體擁有貨幣的本能也會更強,市場存在進入“流動性陷進”的危險境地,次貸危機從資本市場擴展至信貸市場,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fā)。
參考文獻:
[1]張明.透視美國次級債危機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國際經濟評論.2008,(5).
[2]張明.次貸危機的傳導機制.國際經濟評論.2008,(7-8).
[3]李海燕.國際匯率安排中的美元霸權.國際金融研究.2003,(3).
[4]NourielRoubini.“WorsethanLTCM:NotJustaLiquidityCrisis:RatheraCreditCrisisandCruneh”,2007.8
[5]J.Stephen Ferri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monetary policy: does the Bank of Canada contribute to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Public Choice.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