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斬除大宗關聯交易、規范信息披露……五糧液在整改中來到2010年。
五糧液終于熬到了2010年。
終結了詬病多年的關聯交易,同時卻又深陷“調查門”,五糧液的2009年無疑既喜又悲。如何重拾公司形象、如何再立投資信譽、如何整合內部資源迎戰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高檔白酒市場,五糧液需要否定自己的勇氣,需要重新上路的信心。
2010年11月4日,新年股市的第一個交易日,五糧液正式發布公告,向市場表明整改心跡:整改方案全部落實,而炒股造成的損失,亦有人埋單。
這些整改方案,包括三大重點。其一,為股份公司向宜賓五糧液酒類銷售公司單方增加注冊資本1.5億元,促使股份公司達到持股95%:其:為明確廠徽標識供五糧液股份公司有償非獨占使用。并擬對現有幾十個酒類品牌進行大幅整合,做大主要品牌,減少商標關聯交易的數量和額度;其三,對于投資者十分關注的五糧液炒股虧損問題。方案明確,五糧液深陷中科證券賬戶中的8300萬元保證金,由五糧液控股股東宜賓市國資公司劃賬沖抵。另一筆5500萬元的投資損失也被原托管企業五糧液集團免責。
整改方案的落實,意味著五糧液股份公司與集團公司的分離已經啟動,也向市場傳達著宜賓市國資委和五糧液對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機構的決心。盡管,在北京、上海等地,越來越多的中小股東,向五糧液發起索賠訴訟,喧囂一時半刻難以平息。
這畢竟還是一個開端,涅槃重生,抑或回歸本來面目,五糧液的命運已經趨向前者。
對于這家明星酒類上市公司而言,其盤根錯節的關聯交易、長期畸形的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背景復雜的利益輸送鏈條,向來像是一個個毒瘤,使上市公司氣血不足,尤其是在與“百元股”貴州茅臺的各項對比中,均落下風。
當然,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是其明目張膽地侵蝕上市公司利潤。例如,五糧液把大量成品以超低價格賣給集團的進出口公司,而進出口公司又以搬低價格賣給了一位名叫梁國興的私人老板旗下的控股公司銀基控股,最后,這些貨又賣給了“神秘人”。這些關聯交易一方面吞噬著股份公司的大量利潤,其背后隱藏的利益鏈條,則更讓人毛骨悚然。
所以,當2009年9月9日,證監會一紙停牌調查令從天而降,市場表示了驚詫,卻也流露出些許平靜。對投資者而言,從很早以來,此“五糧液”就非彼“五糧液”了。
2009年9月23日,證監會向公眾公布了五糧液的“三宗罪”:一是未按照規定披露重大證券投資行為及較大投資損失:二是未如實披露重大證券投資損失;三是披露的主營業務收入數據存在差錯。
這些措辭,已經是對一個上市公司最嚴厲的警告。卻也極為溫和地掩飾著五糧液內部的不安與變動。
如今,經過幾個月的“閉門思過”,五糧液似乎再次啟程。其中,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五糧液決定把其辦公樓的6個樓層全部歸集團公司所有,另外10個樓層歸上市公司所有,還會專門用一張“樓層分布示意圖”,來標注集團公司與上市公司的辦公區域,最晚要在2010年6月30日完成這一部署。
分樓背后隱藏的將是一個獨立的新五糧液。
編輯 周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