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女子來說,最可恨且永世該遭唾罵的男人應該是陳世美了。凡看過《秦香蓮》或《鍘美案》的人,無不對那個喜新厭舊、殺妻滅子的狀元駙馬切齒痛罵,長久以來,“陳世美”3字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
作為傳統劇目,這些戲在藝術上是成功的,反映的社會主題也是深刻的,可它的情節卻是完全虛構的。從《狀元全譜》看,從北宋初年至清末,包括夏、遼、金在內,共有狀元345人,其中陳姓者只有10名,但卻沒有陳世美其人。再從狀元當駙馬的歷史事實看,自古以來有名可考的狀元,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孫伏枷,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末代狀元劉春霖,共有592人(如果加上張獻忠的“大西國”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的狀元,則是606人),其中做了駙馬的狀元,可考可信的只有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癸亥科的狀元鄭穎,他的妻子是唐宣宗李忱的女兒萬壽公主。而就是這位鄭穎也并非愿意做皇帝的女婿,他是在去楚州迎娶盧家千金的路上,被強迫退親而與萬壽公主成婚的。除這個鄭穎之外,中國歷史上再無狀元駙馬,更沒有名叫陳世美的狀元駙馬!
那么,為何駙馬之中少有狀元呢?這主要同狀元的年齡有關。常言道“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凡是參加進士考試能中狀元的,基本上都成了四五十歲的半老頭子,縱然才貌雙全,哪位金枝玉葉愿意找這樣的老女婿呢?所以狀元當駙馬幾乎是不可能的。陳世美即便真的中了狀元,恐怕也沒有這份艷福,自然也就沒有那些殺妻滅子的缺德事了。
狀元駙馬陳世美是子虛烏有的,已確定無疑,至少正史之中,不見其人其事。近讀野史,發現了一個陳世美,但不是劇中那樣的負心漢,相反卻是一名有情有義的好官。書中說陳世美為直隸南宮人,清順治八年(1651年),他欲進京參加會試,因囊中羞澀難以成行。幸虧同科的3位舉子幫其提供了盤纏才到得京師。結果陳世美金榜題名,而那3位好心人卻名落孫山。不久,陳世美以進士身份先補縣令,后任知府,很快又升任學政。不論在哪任上,陳世美俱有清名。而那3位落第舉子卻一直落拓在家,后來不得已求助于陳府,欲謀一官半職,但遭陳世美婉拒,3人遂懷恨而去。
后來,康熙皇帝發現了這位清官,將其擢升為貴州按察使兼布政司參政。3人聞知后,又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跑到貴州求官,仍遭陳世美的拒絕。至此,這些施恩圖報的舉子徹底失望了,連同他們的家人也都斥罵這個“忘恩負義”的陳世美。他們心中有氣又無處發泄,便決定編戲罵他。3名舉子考試功夫不足,但編戲歪才有余。你一言我一句,挖空心思地搜掠編撰,用了大半年的工夫編好了一出戲,戲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不葬二老、攀附富貴、殺妻滅子的忘恩負義男子的藝術典型,并給這個男子取名陳世美。待得陳世美發現此事時,該戲已經上演一年有余,看戲之人如浪似潮,觀者更是罵聲載道。陳世美有口難辯,欲禁不能,最后竟被活活氣死了。
其實,在宋元時期的南戲中,就有表現“癡心女子負心漢”的作品,說明這類主題的戲劇有很深的歷史背景。隋朝實行科舉制度之后,許多窮書生有了一舉而顯貴的機會。人一旦做了官,心思也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而變壞,出了不少拋妻棄子的負心郎君。對這些薄情者,人們十分痛恨,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借助小說和戲劇等藝術形式加以抨擊,聊以泄憤而已。于是,先后出現了《趙五娘蔡伯喈》、《琵琶記》等4出討伐這類負心郎的劇目,一直到了明末清初,還是常演不衰。后來,有人根據《琵琶記》寫出名為《秦香蓮》的鼓詞,這一回正式把陳世美拉了進來,而且給了他一個更加尊貴的身份——狀元駙馬,以及鐵面包公的千古一鍘。多數人看戲,從來都是只看熱鬧,不問究竟的。所以,歷史上是否真有狀元駙馬陳世美并不重要,陳世美是否真的殺妻滅子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個薄情郎君必須不得善終,方能大快人心。從這層面看,舞臺上的“陳世美”并沒有被冤枉;而現實中的清官陳世美自己對號入座,且被活活氣死,就顯得有些肚量狹窄了。
(責編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