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維持和睦的家庭生活而犧牲掉—部分在球場上專注力,如果我們因此而責備于費德勒的話,會不會太過殘忍?特別是在他的網球事業已經得到了幾乎我們能想到的—切,在大滿貫的表現從未失去應有水準的前提下。
這時有些迫不及待的媒體又開始妄下結論,連費德勒家鄉巴塞爾—家媒體的賽后報道都以“這分明是危機的伏筆”作為開頭,懷疑費德勒的競技狀態是否有下滑的趨勢。
費德勒一直被人們質疑
當瑞士人處在2004至2007年全盛時期時,人們只能寄望于他的狀態偶遇瓶頸或神奇小子納達爾的驚人發揮,才能扳著指頭數到:哦,費德勒又輸球了,這是今年的第x次(x一般都小于5)。
從2008年開始,特別是當納達爾接棒登頂ATP積分榜之首以后,費德勒輸球的數最不再能用一只手就數得過來,各種質疑聲則水漲船高一浪高過一浪。“退役”甚至一度成為這些質疑報道或言論中被提及最頻繁的詞匯之一。
費德勒當然不會輕易選擇退役,也不會選擇跟無知的媒體打嘴仗,而是采取了最直接的回擊方式:從2007年澳網至2010年澳網,他獲得了所有13個大滿貫頭銜中的7個,在這三個賽季中大滿貫奪冠率達到驚人的53.8%。正是用一次又一次在大滿貫中完美的表現,費德勒堵住了那些挑剔的嘴巴。
對于一個接近而立之年的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們有時候不能要求得太多。然而大部分時間,我們會忘記一個簡單的事實:費德勒不是神。
樹欲靜而風不止,今年的春季北美背靠背兩站大師賽上,費德勒分別在第三輪和第四輪浪費賽點輸給有著上佳發揮的巴格達蒂斯和伯蒂奇,兩場比賽決出勝負的方式都是通過決勝盤搶七。印第安威爾斯與邁阿密大師賽冠軍曾是費天王的囊中之物,在其巔峰的2005-2006賽季中,他兩次在這兩站中上演背靠背登頂戲碼。
在印第安威爾斯的媒體室里,費德勒直面質疑聲再一次做出了樂觀回應:“我浪費了太多的機會,這并不是我最糟糕的比賽。我在比賽中做了一些正確的判斷,也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決定,關鍵在于我不要讓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我打得并不算好,但是仍有機會贏下這場比賽,有遺憾在,但這不算太糟糕。”對于自己的狀態,費德勒認為在澳網之后經歷六周休整仍未調整到最佳:“從一段休整中突然回到比賽之中,這一直以來都不太容易。賽季還很長,沒有什么需要恐慌的。”
而在僅隔一周多之后,費德勒再次在三盤搶七大戰后折戟于邁阿密。這次拉費天王下馬的是一直徘徊在準一線的捷克斗士伯蒂奇。ESPN的專欄作家Greg Garber甚至在賽后打出了“費德勒在乎大師系列賽嗎?”的標題。的確,在三年間的26項ATP大師系列賽中,費德勒僅獲得了其中的4個冠軍頭銜,與共大滿貫的驕人戰績相距甚遠。這時有些迫不及待的媒體又開始妄下結論。連費德勒家鄉巴塞爾一家媒體的賽后報道都以“這分明是危機的伏筆”作為開頭,懷疑費德勒的競技狀態是否有下滑的趨勢。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急于預測未來,媒體不是神婆,之前一切對費德勒未來的不詳預測最終都變成令人嗤笑的謬論
去年同期,在北美背靠背大師賽中連續被兩名超人氣新星德約科維奇和穆雷戰勝之后,費德勒的實力無可避免地遭到質疑聲浪的侵襲。當時費德勒與穆雷最近5次交手的記錄為慘淡的1勝4負,而對陣另外一位宿敵納達爾瑞士人也已經五連敗。
人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費天王還能堅持多久?
答案出人意料。費德勒以令人稱奇的速度在2009賽季中段重獲王權:從馬德里大師賽開始,瑞士人用2l連勝,包括法網和溫網背靠背冠軍的強勢反彈讓所有質疑者都大跌眼鏡。
大多數人都認為費德勒有能力重回世界第一,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費德勒會在2009賽季這樣糟糕的開局下沖破魔咒登頂法網,并且用第15座大滿貫獎杯將桑普拉斯保持的大滿貫冠軍最多的記錄收入囊中。
在今年重回邁阿密之時,費德勒也談到去年在這里所遭受到的信任危機:“去年這個時候對我來說很艱難,對我影響更大的是媒體的負面言論,而并非對自我的懷疑。我當時覺得自己澳網打得非常出色,但我沒能贏下來。之后我接連輸掉了印第安維爾斯和邁阿密的半決賽,所以媒體對我開始苛刻起來,言辭論調非常負面,我被追回答了很多尷尬的問題。”
那么今年,面對比去年更糟糕的北美大師賽戰績,我們還要像抓住把柄般對費德勒進行新一輪的質疑嗎?
費德勒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緒的高低起伏。盡管他大多時候將它們深藏于內心之中不露痕跡,但無可避免的內心波動必然會造成比分上微妙的變化。我們依稀記得一年前的費德勒在邁阿密因為不滿自己表現而大摔球拍的罕見場景。
在三盤兩勝而非五盤三勝的ATP巡回賽事中,更短的比賽過程給了具備一定實力的對手可乘之機;加上年齡增長帶來的競技狀態會偶爾起伏,費德勒輸球其實并不是那么難以理解。在2009至2010賽季費德勒12次的非大滿貫輸球記錄中,有10次經歷了三盤大戰憾負對手。可是只要他依然能夠在大滿貫中具備無可爭議的競爭力,那么在巡回賽中輸點球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有人可以了解到汽車變速帶來的樂趣,那這個人就是費德勒
美國著名網球專家Pete Bodo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有人可以了解到汽車變速帶來的樂趣,那這個人就是費德勒。他開上一般公路時速度是65碼,而車子一上到洲際大道,他立馬換檔到75碼以上開始一路狂奔。”
重要的是,費德勒并不畏懼過路人對他油量的擔心,他內心早已對汽油用量的分配有了周詳的計劃。而在公路上再仔細瞧瞧,其他車子只不過在用大約50碼的速度前行,或只是一些速度難以穩定的新手上路。
這里就不得不談到費德勒的競爭者們:除了跟他有著瑜亮情結的納達爾能夠在紅土賽季保持相對高速,目前德約科維奇和穆雷還無法讓人看到沖出重圍、獨領風騷的王者氣質;去年底到今年初突然飚速的達維登科如今也熄了火;而德爾波特羅這位努力在踩著油門往前趕超的后起之秀,也因為傷病的影響時啟時停。費德勒依舊是這條公路上最具殺傷力的車主,擁有對賽道的主宰權。他完全沒有理由擔心,也不需要對自己吹毛求疵,即使他漏油,桐較之下他仍然是最好的車手。
在不同的時期,每個人的生活重心會有所不同。費德勒在去年四月邁阿密大師賽后選擇與女友米爾卡完婚。從那時起,他的生活中已經不再全部是網球了。幾個月后,雙胞胎女兒Charlene Riva和Myla Rose的呱呱落地,則讓費德勒又多了一份做父親的責任。
“有了孩子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都是正面的。米爾卡的懷孕產子過程刺激了我,我只能待在一邊幫不上忙。而孩子們一來到這個世界,我就希望能夠成為家庭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依然是米爾卡負責換尿布和叫小孩起床。但是在白天,我經常負責照顧孩子們,花很多時間跟他們在一起。”
費德勒表示,在要小孩之前花了很長時間與米爾卡商討能否在顧及孩子的情況下繼續網球事業。當然最后他們的選擇已定,結果必定會犧牲掉一些球場上的專注力。“媒體開始質疑我,因為這個爸爸沒有之前贏的比賽多了。我希望孩子們能夠看到我打球,我現在的生活感覺非常平衡,而且我的人生觀有了轉變。突然有兩個孩子要依賴于我,生活不再只是為了自己。”
因為要維持和睦的家庭生活而犧牲掉一部分在球場上專注力,如果我們因此而責備于費德勒的話,會不會太過殘忍?特別是在他的網球事業已經得到了幾乎我們能想到的一切,在大滿貫的表現從未失去應有水準的前提下。
或許如果費德勒沒有那么出眾的天賦,媒體們就不會為他設定如此高的標準,懷揣如此多的期望。即便他已經獲得了16座大滿貫,仍無法滿足公眾的胃口。他的內心再怎么強大,也不得不承擔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壓力,也許淚灑近幾次大滿貫頒獎儀式(如2009年澳網、法網),是他內心紓解壓力的最好方式。
我們需要費德勒,但我們不是在造神。
或許如果費德勒沒有那么出眾的天賦,媒體們就不會為他設定如此高的標準,懷揣如此多的期望。即便他已經獲得了16座大滿貫,仍無法滿足公眾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