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阿密對羅迪克來說是幸運之地。10年前他在這里贏下職業生涯首場ATP正賽勝利;一年后,他又在這里連克里奧斯、桑普拉斯兩位前世界第一一鳴驚人;2004年他在這里拿下生涯第三座大師賽冠軍獎杯;光陰荏苒,當2010賽季他在邁阿密梅開二度的時候,這位曾經的美國大男孩已經變成了28歲的老男人。
正是在這樣一個年紀,羅迪克獲得了職業生涯十幾年來的春季北美賽場最佳戰績。除了一冠一亞與1600個積分之外,也引來了評論家們一致的好評。“優等生”、“復制阿加西”、“A級表現”,各種各樣的溢美之詞一股腦全都撲了過來。其實這樣的陣勢我們似曾相識——在去年溫網之后主流觀點認為羅迪克將要喚醒第二春,但他在美網的表現卻令人有點失望。這一次會不同么?
回看羅迪克這兩站比賽的手下敗將,略微有那么一點成色不足的感覺。除了逆轉納達爾堪稱經典之外,其它能在硬地上排上名號的也就是索德林、伯蒂奇而已。不過排除對手這一因素,羅迪克在比賽中表現出了以往沒有的內涵。與納達爾的比賽失掉首盤之后,他用壓迫性的發球上網和快速平擊轟垮對手的防線;而決賽面對來勢洶洶的伯蒂奇,他用不同速度和旋轉的回球牢牢牽制住了對手,連教練斯特凡基都稱贊羅迪克的反手切削是“前所未有的犀利”。
這就是羅迪克最明顯的進步。以往場上的美國人總是給人有勇無謀的印象,有些人甚至用“技術粗糙的球員中最好的一位”來形容他。而技術上的不完善也間接導致了他在戰術上的乏善可陳,一旦最順手的PlanA失效,他很難拿出PlanB來熬過難關。而就在過去的三周中。羅迪克讓世界網壇看到:我不僅有發球和正手,還有發球上網,還有反手切削——當然這一切都是靠一顆運轉迅速的大腦來支配的。
這樣看來似乎羅迪克沖擊第二座大滿貫又可以提上日程,7年的等待已經太長太長了。紅土賽季我們可以直接略過,在溫布爾登的草地,三度站在決賽場上的他都是被同一人所擊敗。從過去兩年的決賽來看。費德勒的草地統治力無疑出現了大幅度的滑坡,而羅迪克的能力比去年的6月還要強大,此消彼長或許這一次結果會大不同。當然在我看來美國人更大的機會是在美網,雖然在法拉盛競爭者會更多——去年他就被伊斯內爾淘汰。但是羅迪克身上的“本土光環”未免太過明顯。在他的29個冠軍頭銜中有20個來自北美,連續十年在美國有冠軍入賬,沒有在北美以外的大陸拿下過大滿貫與大師賽的冠軍。
在斯特凡基口中羅迪克就是下一個阿加西,“在27歲后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黃金期”。這無疑昭示著名帥的野心:除了大滿貫之外,我們還要世界第一!至少現在看來這有點像笑話,要知道費德勒的積分比他的兩倍還要多。不過要知道馬德里、法網、溫網三站比賽就占據了費德勒積分中的5000分,一旦稍有閃失這世界第一就不那么穩當了。如果羅迪克能夠做到拿下第二座大滿貫,也就同時阻擊了費德勒的保分大業,很有可能會造成積分榜上的極度接近甚至逆轉。
眾多專家中也有潑冷水的角色——《歐洲體育》的里德就不那么看好羅迪克。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他太老,“如果是兩三年前我會給出肯定的答案”;第二他只在本土發揮得好。現在看來年齡絕對不是羅迪克的羈絆,他的身體甚至比以前還輕盈了不少(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模特老婆);而北美之外他只需要在倫敦(溫網之外還有總決賽)有良好的發揮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