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功夫皇帝”把運動帽甩在了沙發上,黑夾克、牛仔褲,手里拿著一聽飲料,笑起來像個大男孩。這樣的李連杰走進人群,多數人不會認出他來。
李連杰在《中國經營報》創刊25周年的典禮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幸福的演講,掌聲幾乎始終未斷,臺下是400多名企業界和媒體界的老總。李連杰聲稱幸福快樂是他一生的追求,這種追求比武術、電影、公益更為長久,后者都是階段性的事業。李說,幸福快樂的秘訣就是忘掉自我。這句話當晚就出現在潘石屹的博客上,并引起眾多網友的討論。
一步一步看幸福
1997年李連杰34歲,身家數億,蜚聲海內外。但這一年他卻對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名有了,錢有了,地位有了,這些常人夢想的一切似乎也沒有給他帶來持續的幸福和快樂。
以前追求的名、利、權,真的如此重要嗎?他開始急剎車,皈依佛教,法號“成就金剛”。現在,李連杰開玩笑說,2500年前釋迦牟尼創造的“公司”就是快樂號——尋找快樂的公司。這個公司是千年老店,一直未倒閉。
也許沒有人想到,風光無限的李連杰竟然會急剎車,畢竟,大部分常人的痛苦常常是事業不夠成功,口袋里的票子太少,手中的權力太小。實際上,李連杰人生的前30年和常人追求的幸福目標沒有兩樣。
1963年,李連杰出生于北京一家普通工人家庭。
許多中國人對這一年記憶猶新:這一年全中國仍在饑餓的鋼絲繩上艱難行走,但政府已經發動“五反”和“四清”運動,外交上,《紅旗》雜志9評蘇共,中蘇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此割袍斷義,這一年也是整個中國轟轟烈烈學習雷鋒的一年。
在這個時代出生的李連杰和其他中國孩子一樣,幸福目標單純簡單,就是對生活物質的最基本的渴望。而他在兩歲時又失去父親,生活之難可以想像。
轉機出現在被挑選當武術隊員之后。1974年,11歲的李連杰高燒39℃,帶病參加那年的全國武術大賽少年組比賽,連奪3個冠軍,一舉成名。
同年,李連杰參加了一個中國代表團出訪美國,訪問檀香山、舊金山、紐約以及華盛頓特區。由于出色的外交表現和精湛的武術水平,李連杰接連被派到40多個國家訪問,表演中國武術。
名利接踵而至,他被破格從11歲就開始算工齡,每月有5元工資。從此,他成為家里最重要的經濟來源。17歲的時候,李連杰的工資已經達到了88元,普通職工的最高等級。
“小時候,父母告訴你,學習要第一名,彈鋼琴要第一名。成人之后,你發現名是空的,利益很重要,你要賺錢。這讓你感到幸福。等到了三四十歲,你發現權力最重要,手中有了權力,名利都有了,然后你開始追求權力。”李連杰曾經也過著追求名利的生活,他理解常人的這一生活軌跡,“名利讓你更有安全感。”
隨后的一段時間,李連杰都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飛奔,涉足電影界成為影視巨星。多年以后,有記者問李連杰:“你做慈善是否是因為小時的貧窮生活”,李干凈利落地否定,“不是,貧窮只讓我想賺更多的錢。”
34歲的李連杰似乎得到了常人夢寐以求的一切。然而,他發現,他并不幸福。他所追求的這一切,只能給他帶來短暫的幸福感。
“我34歲之前的幸福,是用比較產生的。”他反思了34年的生活,發現自己錯了,“我發現我到底是在追求幸福本身呢,還是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來回忙活?名利到底是追求幸福快樂的工具還是目標呢?”
34歲這一年,李連杰開始急剎車了,他準備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再做名利的打工者,而是由自己做主人,不再被名利所牽引。
他發現自己如何奮斗,也比不上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這位王子未來將擁有一個國家,佳麗無數,財寶如煙,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但是,擁有名利的王子并不幸福快樂,所以創建了佛教。
李連杰不存在了
回到1997年那一年。
一個清晨,香港,李連杰陪一位老人跑步。
“這位老人的財富,我奮斗一生也不可能擁有。”
接著,這位擁有億萬財富的老人開始向李連杰傾訴,他不知道該把事業和財富如何分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為這件事,他煩惱得睡不著覺。
李連杰在那一刻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為財富打拼一生,老的時候也像這位老人一樣,孤獨、煩惱。
而此后他接觸的一位總統告訴他,自己在職的時候,前呼后擁,有數千人為他一個人服務。任期屆滿下臺,離開總統府的時候只帶走了幾個助手,那時心里非常難受。
站在權力頂峰的人也不免痛苦,這讓李連杰徹底反思自己的發展之路。
“常人總是羨慕政要,羨慕富翁,但是這些人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沒有犯錯的機會,一點錯都不能犯。”
李連杰對粉絲們說:“你們很羨慕我的這一切,可是你知道嗎,我羨慕你們可以在街邊吃小吃,我沒這機會。”
現在的李連杰認為自己找到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曾經讓李連杰異常痛苦的就是媒體和公眾對他的誤解,“你很生氣啊,你被誤解了,你就出來辯解吧,但是你發現你越辯解越說不清楚。”
現在的李連杰已經不會如此憤怒了,他生氣的時候摸摸手說,這是手不是李連杰,摸摸胳膊說,這是胳膊也不是李連杰,“誰在生氣,是李連杰嗎?李連杰都不存在了,還生什么氣呢?”
現在的李連杰做事的邊界和判斷標準是社會需求。2007年,他在內地創辦了個人慈善組織壹基金,只有30名左右工作人員的慈善組織,被《時代周刊》評價為開創了李連杰從影視巨星轉型到慈善家的“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