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保的要求,日本人向來比較苛刻。
在日本高校教學期間,我住在學校里,一位管理員阿姨負責我的日常生活起居。有一次,我將一個喝完的蜂蜜塑料瓶順手扔到了垃圾桶里。第二天,我發現這個瓶子竟然又跑到我的桌子上了。我很疑惑,可是仔細一看才發現:瓶子里殘留的蜂蜜很明顯被洗刷干凈了,瓶子蓋也被拿下來,另外放在一邊。瓶子里里外外都是干燥的,可見洗刷完后,被管理員阿姨晾干了。哦,我明白了,她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扔垃圾的時候不應該隨隨便便的。事后,她說,扔塑料瓶的時候,任何殘留物都不應該留在瓶子里;瓶身和瓶蓋是不同的材質,應該分開扔;把瓶子洗刷干凈,就能給垃圾回收處的工作人員減少很多麻煩。
怪不得呢,在日本的肯德基、麥當勞和星巴克,用餐完畢,每個人都要自己把餐具扔進回收箱,紙杯扔進一個箱子,塑料吸管和小勺扔進另外的箱子,原來他們的回收是這么“專業”。
其實,這樣的細節隨處可見。假如你在大學食堂吃飯就會發現,每個日本人都將餐盤里的飯吃得干干凈凈。我很奇怪,如果他們打飯太多吃不了怎么辦?他們的回答是,吃多少就打多少,嚴厲杜絕浪費。如果你托盤里剩下了很多飯菜,會被很多人恥笑。大學里很多食堂收餐具的地方有一種設備,前面是一排噴水管,吃完飯后,所有的人都會自己收拾起托盤,自己把餐具用噴水管刷洗干凈再交給清洗餐具的工作人員。這樣,再用清洗劑清理的話,就會很方便也很快速。
此外,日本的一次性筷子都不是用國內木材生產的,更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日本國內的森林覆蓋率特別高,法律不允許任何私人砍伐,所以你會發現,在日本,很多房子因為樹木太密導致房屋采光不好,給個人生活帶來了不少的麻煩。然而,即便如此,房子周圍的樹木仍然不允許被砍伐。
如此苛刻的環保要求,我一下子還真有點不習慣。但是,我切身體會到,這種自我要求的苛刻對于他人,帶來的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溫馨。
如果你去日本的廁所,你會發現無論什么地方,大城市小村落,每個廁所都那么干凈、整潔,讓人心里很舒服,并且所有的廁所都有衛生紙,所以你出門的時候根本無須擔心沒帶紙巾怎么辦。很多廁所馬桶的抽水箱按照大小便有兩種排水量,這樣就減少了無謂的水資源浪費。
在我的學校,管理員阿姨還會將廁所手紙的下半部分折疊成三角形,看起來特別漂亮,并且能防止紙被轉輪絞住拽不出來。每次進廁所,我都要享受這種細微的感動。
如果你去大學課堂,會發現粉筆盒里的每一支粉筆外面都套著一層膜,這樣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粉筆末就不會弄得手上身上“白雪皚皚”了。我想這些無塵粉筆除了原料上的特殊外,這層外膜也是一種貼心的呵護。作為老師,我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衣服每天都要清洗了。呵呵,到這里,我才見識了什么是真正的“無塵粉筆”。
如果你上過日本高校的選修課,就不會對日本環保的苛刻感到奇怪了。幾乎每一所大學,都開設環境科學這門課程,我也借機去旁聽了。這門課程涉及海洋環境、酸雨污染、白色污染等不同方面,上這些課你會感覺,環境科學不是科學家的事情,它就是你的生活,它需要你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做起,從你自己做起。每個人都做好了,國家、世界的環境問題就都解決了。其中有一節課給我印象特別深刻,錄像里一邊是美國人在大口大口地吃著牛肉,另一邊是非洲的很多小孩被饑餓折磨得骨瘦如柴。老師說:“動物的飼養需要大量的糧食,這些糧食很多是從第三世界國家輸入的,而這些國家的許多人,至今仍掙扎在饑餓線上。所以,我勸導大家,平時應該少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