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長,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粟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寬裕了,而猴子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所以他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栗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到早上少了一顆栗子,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栗子已經由三顆變成四顆,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后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葉公好龍
古代有個葉公,十分喜歡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也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把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面如土色,轉身就跑。由此看來,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
后來,人們用葉公好龍比喻愛好某個事物,其實并不真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