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校1900多名學生,有一半多會寫寓言和兒歌,近年來頻頻在省內外報刊上發表寓言和兒歌作品,僅去年一年就發表200多篇。2009年12月15日,該校還舉行了“中國寓言文學創作基地”授牌儀式,成為我省唯一的一家寓言文學創作基地。這所學校就是位于翠屏山下的黃巖北城街道中心小學。
翠屏山文化與寓言
走進佇立于翠屏山下的黃巖北城街道中心小學,校園內彌漫著的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走廊兩側懸掛著裝幀精美的兒歌、故事和剪紙等。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讓學生耳濡目染,沉浸在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中。
校黨支部書記邱來根在談寓言創作之前,對筆者說起了翠屏山:早在南宋時期,這里就是臺州文化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南宋時期的教育家朱熹、右丞相杜范以及明朝禮部尚書黃綰都在此留下過足跡和詩文。
“歷史悠久的翠屏山文化,成為我校寓言文學創作的養料。”邱來根說,該校在多年的教書育人中,傳承了翠屏山文化的那份靈氣。該校創辦報紙、校刊,文學社都選擇以翠屏山命名——“翠屏山小作家報”“翠屏山文學社”、作品集《翠屏小花》《在翠屏山下起飛》等。
說起該校獨具特色的寓言創作,就不能不提到邱來根。他是語文老師,也是一位老寓言作家,從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來,至今已出版了4本寓言集,在全國頗有影響。他擔任校長17年,是該校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1997年,邱來根提出用寓言創作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了全體教師的贊同。于是,他創辦了“翠屏山文學社”,利用每周二和周四中午休息時間,指導中、高年級學生讀寓言、寫寓言。
“寓言,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能用哲理啟迪學生。”說起用寓言教學的初衷,邱來根侃侃而談,“寓言使人聰明,印度的《五卷書》說的就是印度的一個國王用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令3個笨得要命的兒子變得聰明的故事。寓言短小的形式,特別適合年齡尚小的學生把握,更能讓他們明事理、會做人。所以在現代學校教育中也應有它的一席之地。”
自1997年創辦校文學社至今的十多年里,社員人數從5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聽寓言和寫寓言成了該校的一種特色。學生興趣越來越濃,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以前,文學社的社員名額是每班3人,后來,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班級達到了幾十人。學校在2004年4月被省作家協會命名為“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培訓基地”。
學生們愛寫寓言
在邱來根案頭,有一本新近出版的由他編著的作品集《在翠屏山下起飛》。這本書收集了該校文學社學生的130篇寓言作品:《貓的友誼》《鮮花比美》等一篇篇充滿童趣的作品覆蓋了該校三年級以上的全部班級。筆者翻閱時發現,有一位老師指導的作品占了全書的一半,她就是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徐云斐。
“學生們寫寓言,從學寫到愛寫,發展到不寫就缺少了點什么。”說起如何對學生進行輔導,徐云斐脫口而出,“我主要就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參加文學社的學生畢竟很少,我就利用空閑時間給所有同學講寓言,把他們的興趣也調動起來。再就是堅持,學生作品發表了,積極性更高了,寫作也就成了習慣。”
徐云斐有一本“班級榮譽摘記本”,上面詳細地記錄著學生們近年來的發表情況。她還編印了自己班級的寓言作品集《翠屏小花》,內容都是近年來學生在各地報刊發表的作品集錦。
該校文學社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先集中輔導,再由班級語文老師對文學社社員進行具體指導。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是寓言文學教育的指導老師。
虞巍萍老師也是其中一位,她在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學時,班級里學生創作活躍。她經常與學生們交談,啟發學生進行創作。她說:“有時候,寓言創作有很多題材,只要善于思考,就能挖掘出來。”
有一天,她在新聞中看到一則關于英國養寵物豬的新聞,于是,靈機一動,讓學生們創作了一篇小豬出國的寓言。故事是這樣的:小豬平時懶惰,吃了睡,睡了吃。有一天,它看了新聞,于是想出國。當它來到英國,雖然那里環境好,但是約束也多,于是懊惱不已。從而揭示了人生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有趣的動物寓言,讓同學們很感興趣,創作起來也得心應手。
虞巍萍高興地告訴筆者:“學校的特色教學讓低年級的家長也對寓言寫作重視起來,有些家長還在家里對孩子進行輔導呢。”
譚春女老師則對邱來根默默的付出多了一份敬佩:“邱書記的行為感動著我們。在他的案頭常常放著整捆的學生習作,有空他就認真修改。我們受他的影響,感到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創造性輔導,是一種享受。”
對于每周要上輔導課,又要進行大量習作修改的邱來根來說,寓言教學已經和他的生命連在了一起。他將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寫成一篇篇授課提綱《寓言要有故事性》《寓言寫好對話很重要》《寓言有開拓不完的題材》,對學生們進行具體指導。他說:“雖然寓言源于生活,但對于孩子來說,提煉生活必須要有老師的指導;題材,也需要老師的循循善誘;寓言的哲理,更需老師的點撥。我們現在取得的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為了搞好寓言創作,除了自身的努力,該校還聘請著名寓言作家孫傳澤為教學顧問。孫傳澤曾花了8個月時間,為學生進行寓言、童話的寫作指導。著名作家王旭烽、臺灣作家管家琪等也到校作專題講座和輔導報告。他們的精彩講座,讓師生們大開眼界,受益無窮。
寓言成了辦學特色
多年的努力,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教育》小學作文版先后兩次介紹該校翠屏山文學社的創作業績,并開辟了“寓言天地”專欄,每期發表學生寓言一至兩頁。2008年,《作文新天地》還以5個頁面向全國推薦該文學社為全國學校優秀文學社。該校學生習作在《現代教育報》《作文新天地》《小學生世界》《中國教育(小學作文版)》等各級刊物上發表,每年都有二百多篇。
邱尚健是該校四(4)班學生,他從二年級開始學習寓言寫作,如今已經發表了14篇作品。《中國教育》和《現代教育報》等雜志報紙上都有他的作品。他說:“寫寓言,讓我勤于思考,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李濤也是學生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是一位民工子弟,三年級時轉學來校時成績平平,接觸寓言之后,養成了愛讀書愛寫作的好習慣,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作文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去年上半年,他參加全國讀書活動,還獲得了一等獎。
呂貝貝和徐伊莉都是六(5)班的學生,她倆都參加了《乾有杯》第二屆全國校園寓言、童話大賽。她倆說,為了這次大賽,邱老師煞費苦心,輔導時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個選題,進行具體指導。她倆一個選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另一個選了“第一印象不可靠、第一印象很重要”。
“我們如今已收集了學生的寓言稿件230多篇,上傳給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邱來根笑著說,“我校大概是參賽人數最多、作品最多的學校了。”
“我校搞寓言文學創作有資源,有基礎,我會在各方面都進行支持。”校長夏從初說起該校的寓言文學創作,一臉喜色,“兒童文學教育已成為我校的一個文化品牌,一種辦學特色。現在,我們已經在申報特色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