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通曉文史辭賦、音樂書畫,說得一口純正的英語,并在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但他心有旁騖,只戀一個“玩”字,玩蟋蟀、鴿子、鷹犬、竹刻、明式家具、古建筑……還玩“吃”,結果玩成了“烹調圣手”“美食家”。多年來,他與樓外樓結下了朵頤緣,幼年便愛吃樓外樓的響鈴兒,以后每到西湖,必上樓外樓重溫“響鈴舊夢”。
95歲的大玩家王世襄溘然離去,他的“世紀絕學”已成絕響。而他所玩出來的一個個故事串起了他那多彩的人生。
我國著名學者、收藏家王世襄,又被人們推崇為“烹調圣手”。他的拿手菜不少,其中僅香糟菜就有糟熘魚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筍、糟蛋海參等好幾種,此外,他烹燒的海米大蔥、雪菜黃魚、火腿菜心、雞片豌豆、羊油麻豆腐、面拖蝦、糖醋辣白菜……這些佳肴讓人食后滿口留香,念念不忘。他對中國美食研究有素,還喜歡到街市買菜,到肉臺挑肥揀精,到菜販那兒去選購新鮮蔬菜,然后一抽二抽拿回家。這些原材料,在他的巧手烹調下,都能成為南北美饌。1998年杭州餐飲名店樓外樓的掌門人去北京請王世襄為《名人筆下的樓外樓》一書作序時,這位名馳四海的大玩家熱情邀請樓外樓的老總和書記下次定要到他家嘗嘗他烹制的菜肴。
北京文化界流傳甚廣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應好友之邀,騎著裝備好的一大堆食物原料與廚具的自行車,親赴好友府上獻藝。有一次王世襄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現場烹制一菜,有的烹魚翅,有的燒海參,有的烤大蝦,有的端出京味名菜。王世襄卻做了一個冷門菜:燜蔥。同樣愛吃會做也能寫的汪曾祺記錄了這次朋友間廚藝會:王世襄以一道燜蔥拔得頭籌。結果被大伙兒一搶而空。真是好菜在口味,而不在原料的貴賤。于是有人發出如此感慨:不知在現今的“老北京”中,尚有幾位能與之比肩?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生于北京,出身書香世宦。他的高祖王慶云官至清代工部尚書。王世襄父親王繼曾一度擔任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民國后任駐墨西哥使館公使,兼理古巴事務。后來到北洋政府,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王世襄自幼受耳提面命,通曉文史辭賦、音樂書畫,說得一口純正的英語,并在燕京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王世襄在燕大曾被同學視為怪才。他的玩家派頭被同學視為荒誕不經。在燕大一位名教授講中國歷史正興致勃勃時,忽聽一陣“嘟嘟”蟈蟈聲,同學們哄堂大笑,敢情世襄揣著蟈蟈葫蘆進了教室,惹得老先生惱怒起來請他出教室。學校開茶話會,燕大校長司徒雷登請外籍教授出席,王世襄西裝革履、儀容瀟灑地參加。座談會上,他用英語跟外國教授對答如流,讓司徒雷登對他刮目相看。但是第二天,他卻上邊穿著銅紐扣的對襟棉襖,下邊穿著肥褲,臂上架著大鷹在校園里出現,這派頭讓同學們覺得他實在匪夷所思。他曾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1947年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1949年后,先后任故宮博物院陳列部主任、中國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但他始終心有旁騖,只戀一個“玩”字。他玩的東西五花八門,粗略算來就有蟋蟀、鴿子、漆器、火繪、竹刻、明式家具、書畫、葫蘆、鷹、犬、古建筑等,無所不能,樣樣皆精。此外,他還玩“吃”,結果玩成了“烹調圣手”、“美食家”。他玩這些不為消遣,而是真心喜愛。玩這玩那,沉潛既久,竟然成了詩詞家、書法家、文物鑒定家、美術史家、民俗學家等。
隨“家”而來的是他的幾十部著作,如《中國畫論研究》《髹飾錄解說》《竹刻藝術》《中國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鴿哨》《說葫蘆》《蟋蟀譜集成》等,多為皇皇巨著。
進入耄耋之年的王世襄曾回憶:“幼年讀書之余,我喜歡進廚房看廚師做菜,那時我家的家廚,多是從各地請來的名師,技術十分高超。在他們的指點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樣樣兒都行。各幫菜,我都學,做菜的興趣越來越濃,交了不少廚師朋友。在這些人主灶的飯館里,我去吃飯或請客,他們都讓我自己上灶炒菜。年輕的時候,一次做幾桌菜,不以為是難事,反以為是樂事。很多年過去了,不少廚師一直認為我是他們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單位是在故宮里?!痹瓉硗跏老暹@位“烹調圣手”是師出名門,藝承高廚,早就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為《名人筆下的樓外樓》一書作的序文中回顧自己70多年來和樓外樓結下的朵頤緣。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樓外樓的“響鈴兒”。他8歲時,隨母親去西湖,“小艇時常劃出斷橋,便去光顧樓外樓,醋魚每飯必嘗,春筍夏莼,應時不爽,而我總是吵著要吃‘響鈴兒’……我愛吃隨碟上桌的甜面醬,也愛聽清脆的咬嚼聲。”再去西湖已是1955年秋,朋友請他吃樓外樓醋魚,“響鈴舊夢,亦得重溫。”30年后,又到杭州,“我還是跑到樓外樓吃響鈴兒和醋魚?!?/p>
王世襄的老伴袁荃猷,是他燕京大學研究院同學。她是浙江湖州人,喜愛書畫古琴,畢生從事古代音樂圖像研究。她還精于描花刻紙,在王世襄一生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中,她是得力助手。1996年,他與老伴南下寧波、慈溪去看傳統家具,往返都經過杭州?!皟纱螛峭鈽鞘⒀缍加姓戔?,還品嘗到團團圓圓、桃花鱖魚等創新菜?!彼械胶?985年不同的是“顧客更加踴躍,服務人員更加繁忙,室內裝潢更加華麗,筵席用具更加精美,紅紅火火,攘攘熙熙,大有氣象萬千之概?!庇谑撬谛蛭闹刑岢隽恕盀槭裁礃峭鈽情L盛不衰,越來越興旺,成為國內外少有的名店”這個重要問題。他的答案是:“菜館職在供人膳食,因而最重要的是菜肴……菜肴好,重要在保證質量,尤其是保證拿手看家菜的色香味長期不變。創新菜、引進菜不妨有一些,但只有在做好看家菜的前提下,才能收錦上添花之效?!薄安穗群茫獠偶t火。生意紅火,才談得上修建樓廈,陳設廳堂。只有本末擺正,才能走上健康發展之路?!?/p>
2003年秋天,是個讓王世襄悲欣交集的季節。他那相依為命、患難與共60年的夫人袁荃猷,因病于10月29日故去。
王世襄將自己和袁荃猷的藏品稱為儷松居收藏,蘊含了王世襄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袁荃猷彈琴,王世襄則為其服務,自稱“琴奴”。
王世襄始終珍藏的一件物什,就是他與夫人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妻子去世后,王老悼懷亡妻,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并說將來自己辭世之后,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也就是在2003年的秋天,王世襄先生因在明代家具研究和收藏方面的突出成就榮獲荷蘭“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當時,年近九旬的王老用流利的英語宣讀答謝詞。王老毫不猶豫地將這筆10萬歐元(約合1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全部捐獻給“希望工程”,在福建修建了“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學”。
王老逝世后武夷山中荷友好小學校長李小勇專程趕到“追思會”現場。他無限感慨地說:“王老捐獻的這所18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學,就像一座豐碑一樣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
有一年王老在北京芳草地家中特地為樓外樓撰書了一副楹聯:“葛嶺丹成抱樸子;洪樓盤薦響鈴兒?!彼€為聯句寫了注腳:“髫年來西湖住葛嶺下,過孤山必啖響鈴兒,故對煉丹臺樓外樓印象至深。樓外樓創始人為洪瑞堂,故曰洪樓,戲作右聯,聊志鴻爪云爾?!甭撝袑懗鏊啄陙砦骱r,曾住葛嶺下,過孤山必到樓外樓吃響鈴兒。所以對葛嶺煉丹臺和樓外樓的響鈴兒印象特別深刻。相傳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曾在杭州西湖寶石山與棲霞山之間的一座山嶺設爐煉丹,故名葛嶺。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抱樸廬是當年葛洪修煉之所。“洪樓”之洪,是指樓外樓的創始人為洪瑞堂。這副作于戊寅冬日的楹聯,已成為樓外樓典藏的墨寶。
王世襄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他說:“我國菜肴,講究色、香、味、形、器。五者都重要,但其間仍有主次,最重要的是味。色、香與味有密切聯系。一般說來,味如果好,香也不會差。若是色敗香消,安得佳味!”他堅持菜系特色不可丟,主張發掘民間菜肴“瑰寶”。他非常推崇清代詩人、文學家及美食家袁枚所著的《隨園食單》。袁枚號稱隨園老人,他是錢塘(杭州)人。
學者、書法家啟功生前曾這樣評價他:“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而是‘研物’,他不但不曾喪志而是立志?!倍偶?、研究專家程毅中在王世襄的追思會上用奇人形容王老。他評價王老:“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興趣,做成了許多絕學。這樣的人才是很難復制培養的。王老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是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守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