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泛濫的時代了,于是我突發奇想:記者作為一種職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哪個年代?
我想到一個唐朝人:段成式。他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志怪筆記《酉陽雜俎》的作者。該書集合了眾多現代元素:奇幻、驚悚、異聞、娛樂、八卦,完全是一份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唐朝都市報。而段本人,正是這個媒體的主筆。除了許多動人的奇幻故事外,該書還保留了大量唐朝的珍貴資料。
舉一個例子:唐朝時關于非洲的描述,其文字內容,把作為正史的《新唐書》和《舊唐書》加在一起,也沒有《酉陽雜俎》里記載得多。之所以說段成式是主筆,是因為該書最可貴的一點是,里面的很多異聞,都是段成式親自采訪得到的,采訪對象包括朋友、同事、下屬,乃至仆人。
你不要以為這位唐朝記者以賣文為生,實際上段成式有著顯赫的背景,其祖上是李世民的心腹、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段志玄,其父親是中唐宰相段文昌,其外祖父是更著名的宰相武元衡。段成式歷任校書郎、太常少卿、江州刺史等職,晚年寓居襄陽,以撰寫志怪筆記小說自娛自樂。可以說,段成式天生就是當記者的料兒,他才思敏捷、博聞強記,為官時四處漫游的經歷又給了他接觸各色人等的機會。
比如在荊州時,他就采訪到這樣一則新聞:“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嘗于荊客陳至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記。反手指其札處,至‘不是此花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又‘黃夾纈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余首,體無完膚。”在這則故事中,他不僅為后世貢獻出一個成語——“體無完膚”,而且還寫到一個唐朝FANS在自己身上刺滿了白居易的詩歌。放到現在,這絕對是社會新聞版的頭條消息。
像段成式這樣的唐朝記者,不僅博識,樂于記載當時的社會新聞,而且還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酉陽雜俎》中有一條記載如下:“異蒿,田在實,布之子也。大和中,嘗過蔡州北。路側有草如蒿,莖大如指,其端聚葉……折視之,葉中有小鼠數十,才若皂莢子,目猶未開,啾啾有聲……”說的是他上任路過蔡州,發現路邊有一棵異草,于是下馬俯身來觀察其特征,還在草葉中發現小鼠數十只。這樣的生活情趣和對大自然之愛,在刀光劍影、官場爭斗的古代,大約找不出第二個人來,而且從這一細節上也能看到段記者的職業素養。
南唐筆記《金華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軼聞,說的是段成式一日與朋友在某山某寺游玩,遇一前朝石碑,其中有兩個古字不認識,段長嘆道:“此碑無用于世!”朋友問為什么,段回答:“此二字連我都不認識,它還有什么用呢?”但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已是非常厲害了,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寂寞無名。段成式是其中一個。
在那個詩歌為貴的年代,誰會去關注一個志怪筆記小說家,一個社會新聞記者?這是時代的孤獨。但正是這種孤獨,才使他的身影在后世越發高大。如果說段成式的價值并不比李商隱差,你一定不要以為這是開玩笑。
(懷柳摘自《城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