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12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城市化與產能過剩 每個人都樂得將2009年拋諸腦后。但對中國而言,2010年將是一個更加艱難的經濟年份。
為擺脫全球經濟緊縮,北京催生出房地產泡沫,其苦果將在新的一年里嘗到。為吸收和調整這一過剩狀況,中國試圖通過加速業已規模宏大的城市化進程并通過減少移民和城市登記限制來刺激需求。領導層也將賭注押在城市化加速與消費之間的聯系上。2008年中國有43%居民被視為城市人口。而在拉美、歐元區和美國,該比例分別為79%、73%和82%。
中國的城市化擴張進程提前后,鋼鐵等上游原材料價格短期內將上漲,建筑公司將業務繁忙。許多人都擔心,中國的工廠幾乎所有行業早已產能過剩,推動城市移民將進一步加劇問題,并將之蔓延至世界市場。但情況并非如此。事實上,許多經濟活動和就業根本就沒在中國市場上出現。如能推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未來一年將創造出數以千萬計的新就業機會,并令中國避免駛向與貿易伙伴產生沖突的航道。
以下三個領域值得思考:醫療、制造業白領和教育。
醫療:中國平均每千人擁有1.6名醫生,而美國是23名。中國并不想復制美國醫療制度的一切,但隨著嬰兒潮一代老齡化,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環境污染導致疾病和死亡率上升,醫生數量的補足顯得至關重要。若要達到美國水平,則意味著(中國)需要增加近3000萬名醫生,而當前數量偏少的護士、護工和其他輔助人員也需成倍增加。
制造業白領:中國創造出令世界驚訝的制造業傳奇,但中國的制造商們卻吝于研發、品牌管理、金融規劃、環境健康以及其他可將制造產品轉變為品牌產品并為公司創造無形資產的白領職位。這些無形資產在經合組織國家的公司總資產中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1/3。中國或許存在流水線過剩,但在能將一臺10美元烤面包機轉變為在歐美零售市場賣到75美元品牌產品的商業領域,卻存在嚴重產能不足。若要達到美國水平,中國至少還需要6000萬白領。鑒于兩國發展不同,可將這一數量減半,但3000萬已是龐大的就業市場了。
教育:教育行業損失的就業數量相當巨大。中國每千人擁有10名教師,美國則擁有22名。如果加速城市化進程是為創造更大的繁榮而非加劇收入不平等、社會緊張等問題,城市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問題便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目前還需增加1600萬名教師才能達到美國水平。還需要培訓人員、管理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
當然,這些工作機會的缺失是有原因的。在醫療和教育領域,北京選擇節省資源或將其轉移到國企,而未給予足夠的公共支出。中國有一些廉價私人醫院和診所,但其資源和市場份額有限。在制造業領域,私企和中小企業雇用白領成員的成本是國企的2至5倍。當他們有能力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時,法規執行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又使他們無力收回投資。
以上三個領域僅僅撕開了新就業潛力的表層。中國遠未達到“所有領域均產能過剩”的地步。問題是,已過剩的領域已不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鋼鐵、鋁、水泥及石化行業等僅創造1400萬就業機會,還不足廣東一省服務業所創造的。
中國的消費城市化政策是正確的。但中國要把城市化戰略當作出路,而非不可持續的泡沫制造機器。▲(作者丹尼爾·H·羅森,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