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王曉林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胡六點”提出一周年,島內媒體普遍關注2010年大陸是否會推動兩岸政治協商議題,并從12月30日“胡六點”座談會上嗅出些許端倪。《聯合報》分析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明確提出未來兩岸應為協商政治和軍事安全預做準備,而2010年將是兩岸關系往縱深發展的關鍵一年,上半年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后,“下半年,北京計劃的兩岸和平架構協議等政治議題,就要擺上議事日程”。
注意到賈慶林六提“統一”
12月30日的“胡六點”一周年座談會,從一開始就讓島內媒體嗅到了不尋常的氣息。《聯合報》12月31日報道稱,過去這種情況媒體一律接收官方新華社發的通稿,但此次座談會“臺灣記者全程參與旁聽,與首度幾乎全員曝光的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近距離接觸。北京除了展現對臺工作人事的透明度外,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更彌漫著濃濃的政治味”。該報還說,“座談會上,除了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未出席外,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全部出席。特別的是,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坐在主席臺上。與上屆對臺小組一樣,中共軍方成員占了兩位”。
座談會上,商務部、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官員圍繞“經濟、文化、旅游”進行了年終總結,而國臺辦主任王毅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發言,調子則轉趨政治。《旺報》注意到,賈慶林除了強調要統一思想貫徹“胡六點”外,還“透露了北京當局對臺工作深層目標,即積極妥善探索如何破解制約兩岸關系發展的難題,為今后兩岸協商政治和軍事安全等問題做準備,創造條件”。《聯合報》分析說,賈慶林在4000多字的講稿中,六提“統一”,其中“和平統一”說了三次,“2010年兩岸一旦就ECFA簽署協議,政治對話時程將不可避免地浮上臺面”。
馬英九認為時機不成熟
就在臺媒大幅報道“胡六點”周年座談會的同時,“中央社”12月31日預先披露了德國媒體《國際政治》對馬英九的專訪內容。《國際政治》是德國最重要的外交期刊,由智庫“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發行。這篇題為“謹慎的接近”的專訪全文長達5頁。馬英九稱,臺灣愿意與大陸就相關議題展開協商,但目前“中國大陸部署1300枚飛彈(導彈)對準臺灣,而且無論立法或政治主張都不放棄使用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相信兩岸能簽署和平協議”。當被問到是否愿意以黨主席身份會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時,馬英九稱,“臺灣人民目前對雙邊關系進展的速度有不同看法,因此等到臺灣內部達成共識后,再來討論兩位領導人會面的事,比較妥當”。
島內政界紛紛就“胡六點”周年座談會發表看法。據《旺報》報道,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12月30日在中常會上正面響應“胡六點”,強調國民黨首重臺灣的安全、繁榮、尊嚴,在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和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上未曾松懈,“胡總書記對此有正面響應,我們樂見承諾”。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說,“胡六點”的內容非常詳細,顯示2012年前兩岸有機會協商軍事互信等議題。“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稱,兩岸軍事安全議題固然重要且眾人憂心,但目前兩岸之間并未累積足夠的互信與經驗,因此政治協商的時機尚未成熟。他認為,兩岸之間仍有許多重要的經濟和交流議題有待協商,如投資保障協議及貿易糾紛協調機制等。“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也強調,“推動兩岸政治協商并不是目前的政策”。民進黨則發表三點聲明,聲稱“當前兩岸最大的問題,不在于民進黨主張什么,而是臺灣人民對中國的感受,包括武力威脅、外交封殺、經濟吸附等”,揚言“中國刻意漠視臺灣人民真實感受,兩岸間不可能有真正和諧的發展”。
“往縱深發展的關鍵年”
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最新民意調查顯示,有68%的受訪者覺得這一年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變好,15%認為變差,表示差不多者有7%。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關系的改善是本次調查12項指標中唯一正面肯定大于負面評價的,而且好評比例達到近七成。其他如當局表現、經濟景氣、社會公義與生活質量等,均呈現退步。
不過連日來,島內不少分析人士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提出批評。12月30日,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黃光國在《旺報》撰文說,罹患“賣臺恐懼癥”的執政黨,在好不容易完成二次政黨輪替之初,便擺明他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處處避談一中,將自己內心最虛弱之處暴露在對方面前,“民進黨當然要抓住國民黨的弱點窮追猛打。面對這樣的局面,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卻又不改變其避談一中的戰略,其后果不問可知”。12月31日,曾撰文指責馬英九像崇禎皇帝的政論家南方朔也說,他觀察臺灣政局以及兩岸互動,發現“ECFA變量多了,臺灣的空間越來越少,但是臺灣統治者還自己畫大餅,自我感覺良好”。南方朔稱,兩岸問題在拖延,“這是馬英九造成的,不是在野黨造成的”。
《聯合報》總結說,剛剛結束的第四次陳江會,兩岸租稅協議延簽,“顯示兩岸關系已走過營造良好氣氛的務虛階段,步入利益計較的務實時期,甚至必須有面對敏感復雜政治議題的準備……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大陸重量級學者來臺,催促兩岸盡早進行政治對話,表達北京對確立兩岸統一框架的急迫感。未來雙方交往,關鍵在政治互信”。《聯合報》展望2010年是“兩岸關系往縱深發展的關鍵年”,上半年兩岸將協商ECFA,“北京已擺出臺灣不能一相情愿的態度,潛臺詞就是需要本著兩岸平等互惠原則,臺灣想有得,須在某些領域作出讓步,包括對陸資開放市場等,可預見未來雙方就此議題的交鋒將更激烈。而下半年,北京計劃的兩岸和平架構協議等政治議題,就要擺上兩岸的議事日程”。文章最后說,在北京促統的政治對話壓力下,“如何既維持和平穩定的兩岸關系,又堅持不統、不獨、不武,對馬政府來說,這場硬仗才剛開始”。▲
環球時報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