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
水書文字的兼容性探索
陳 思
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
水書文字還保留著“文字幼兒”階段的很多特色,從其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拼盤”現象,探索研究其中諸多的文化信息。
水文字;圖畫;象形;兼容現象;研究
水族的文字和書籍,水語通稱“泐睢/勒睢”,漢譯為水書。不難看出,水書的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文字;二是指書籍。水族文字是在水書典籍中出現,為了便于區別,將水書分為:水書典籍、水書文字。本文提及的水書主要指水書文字。

圖1

圖2
水書被學術界重視,引起社會較為廣泛關注還不到10年的事。2002年,經中國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定,水書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隨即,國家檔案局將水書列為“國家檔案館收藏的重點民族古籍名錄”。2006年,國務院批準“水書習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水書受到國家的重視,納入政府搶救保護的議事日程,真正終結了“水書系一種被壓迫民族使用之文字”(岑家梧教授1943年語)的歷史。自2008年之后,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進行3次評選,水書共計有55件入選,占全國15個少數民族申報文種古籍的10.54%,躋身全國少數民族珍貴古籍入選名錄的前沿。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自己文字古籍的民族為17個。作為僅有40萬余人的水族能有這么多的水書古籍入選,令世人感到驚奇,因而更引起人們對水書神秘性的探索。
歷史悠久的水書卻保留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并存的現象。對于水書文字兼容性的探索是本文研究的主題。對于水書古籍豐富的內涵姑且不議。
研究水書文字離不開水書古籍抄本樣本。2006年,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四川民族出版社選出近2000冊水書抄本,出版大八開160卷本宣紙套筒印刷的《中國水書》影印版,既是水書古籍搶救保護最為豐碩的成果,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抄本樣板。
我們選擇了具有代表性5幅水書抄本選,作為本文分析的基礎材料。

圖3
從圖1、圖2中看出,這類水書古籍由圖畫和文字組合而成,很像小學課本的看圖說話、看圖作文。其特點,一是水文字所占的比重小,而這種文字已經屬于抽象文字,有的與漢字相似;二是圖畫所占的比重大,圖畫以具象為主,主要靠圖畫來記錄儲存信息。經過請教水書專家,這是命理類的水書。
圖3是明末水書抄本的28宿選頁,上部為60甲子文字,下部為28宿象形文字。這是水書先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知識積累,運用于推算28宿值年情況。水歷比較特殊,由60甲子作為基礎劃分“姑地”由此延伸出日辰“姑地”、年辰“姑地”。“姑地”就是一個單元,簡稱為“元”。在此基礎上,又構成7元歷年“姑地”420年、三大7元歷年“姑地”1260年的歷法推算。然后,再根據相關的經驗來判斷該28宿所值時段對社會活動所產生的吉兇情況。
圖4是水書選頁,采集自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2375號的水書《九星誦讀》(貴州民族學院潘朝霖藏書)。該書是三都水族自治縣塘州鄉塘州村潘玉印老先生祖傳竹簽水書抄本,所抄錄的內容及水書文字絕大多數已失傳。從抄錄的文字來看,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并存,象形文字約占2/5,抽象文字約占3/5。
圖5是清代竹簽水書抄本抄本,象形文字比較少,抽象文字比重更大,而且書寫十分工整規范。
貴州著名史學家史繼忠教授在《觸摸夜郎魂》書中有這樣的表述:“在夜郎的故土上確實產生了兩種古老的文字——水書和彝文。”“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被稱為‘文字幼兒’的是水書與納西族的東巴文。”從這五幅水書圖片,我們可以基本領略水書文字及其書寫款式的基本特征。

圖4
圖畫文字是文字的雛形。圖畫文字,顧名思義就是以扼要的圖畫記錄表述思維的成果,或記錄表述語言的詞匯、詞組甚至句子或段落含義。從圖畫文字的發展來看,初期多以具象圖畫、簡筆圖畫為主,后期的圖畫性弱化,文字的抽象性逐步顯現,而過渡到象形文字。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飛躍。
根據咨詢水書專家,這幾幅水書的順序并不代表水書發展演變的脈絡,原因有幾點:首先,這不是一個水書世家延續的水書版本,而是不同水書世家版本的集合;其二,水書抄本出現的圖畫文字,是因為內容所決定,命相、占卜類的水書出現的比較普遍;其三,水書的明晰分割卷類則以抽象文字為主,較少出現象形文字;其四,由于水書文字的發展嚴重滯后于水語的發展,因此,無法對應記錄語言內容。水書抄本只起到提綱提要的作用,相當于“硬件”部分。大量內容隱藏在水書先生頭腦中,要靠口口相傳,還要靠大量的民俗活動支撐,這些隱形內容相當于“軟件”部分。這就造成水書難以獨立運用,必須依賴水書先生進行解讀的死結。

圖5
水書文字是類漢字的表義文字,是一種發育不成熟的初級文字,還停留在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混雜的“文字幼兒”階段。
漢字的造字方法前賢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以及轉注、假借。象形文字,“六書”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漢字起源,傳說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跡等形狀來造字。這表明漢字經歷了從描繪物象開始,逐步往簡易刻畫符號的方向演化,字形慢慢脫離事物具象,逐步往抽象方向發展。
象形文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是象形文字最重要的原創地。漢字是華夏先民們用原始的描摹事物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從陶文、甲骨文、金文演化到今天的漢字,成為世界上傳承延續最完整的文字。“六書”造字規則。不僅對我們分析理解漢字很有幫助,而且為我們分析理解水書、方塊壯字、布依摩經文字、西夏文等都具有指導意義。
現代的漢字我們成為成熟的抽象文字,是從其前生的象形文字演化升華的結晶。那么,漢字前身沒有圖畫文字之說,而水書有圖畫文字之說呢?其實,象形文字就包含著圖畫文字,是我們在分析水文字時向前延伸的一種說法。從上面面的金文象形文字就可以看出端倪。


從高明先生《古文字類編》采集的上面金文圖例中看出,漢字也似乎經歷了圖畫文字的階段,而且象形文字與圖畫文字似乎十分接近。
我們現在見到的水書圖畫文字不過是明清時期的抄本,更早的抄本與實物是啥模樣尚待挖掘。但是,現在看到的水書圖畫文字抄本已經注入后人的審美情趣與表達觀念,或許與舊版有一定差異。
水書的圖畫文字,就是水族先民在文字不敷應用的情況下,靠圖畫來幫助輔助記憶的結果。水書圖畫文字就是水族先民力圖記錄在某一時段發生的社會生活場景,或者推斷在某一時段、因某種原因可能會出現的社會場景。從大麥地巖畫、賀蘭山巖畫、廣西花江巖畫,以及埃及墓室圣書等來看,無不表達先民力圖記錄社會生活場景的強烈愿望。
水書創制的年代十分古遠。有些人士看到水書文字有一些與甲骨文相似,有些類似漢字的反寫倒寫,就武斷地認為水書文字是模仿甲骨文創制的。




其實,甲骨文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問世,此前39年的咸豐十年(1860),西南大儒莫友芝就研究水書,發表在《郘亭詩鈔·紅崖古刻歌》中:
“叔重古文換秦篆,十不存一苦斠銓。
稍從乘馬究虞寽,水書竹歷參摩研。”
叔重,是東漢著名的文字學家、文學家許慎的字,著《說文解字》一書。莫友芝認為許慎著編《說文解字》時,將收錄的字頭古體大量改換為秦宰相李斯主持創制的篆字,造成古體字“十不存一”,使后人很難對古文字進行比照研究、校正與詮釋。面對這種狀況,莫友芝認為想要較快地去考究周代諸侯小國虞國錢幣上的文字,可以參考水書中的字形,以及《竹書紀年》竹簡中的文字,來進行揣摩切磋研究或許有所收獲。他在詩的注釋中特別說明:
“吾獨山土著有水家一種。其師師相傳,有醫、歷二書,云自三代。……且云其初本皆從竹簡過錄,其聲讀迥與今異,而多合古音,核其字畫,疑斯籀前最簡古文也。” 既然水書文字可作為考證西周初期虞國錢幣文字的參考文字,他認定水書文字是秦宰相李斯整理籀書之前的文字,無疑就是先秦文字[1]。
莫友芝博學多才,李鴻章舉薦于朝,謝絕不仕。他出生于貴州省獨山縣兔場鎮,處于水族文化圈之中,他是音韻學家、版本學家、文字學家、方志學家,是其胞弟祥芝(后任南京縣縣長)找到水書,才引起他對水書的關注。
繼莫友芝之后,民國年間岑家梧、張為綱教授等到水族地區調查。岑家梧在《水書與水家來源》中認定:“水書乃水家固有之文化,非得自外傳者甚明。”“水書制造之時代極為古遠。”“水書制造之地點,初在西北一帶。”“至少水書與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間,當有若干姻緣關系,亦可斷言也。”張為綱教授在《水家來源試探》,認為“考水家著姓,首推韋氏,其先蓋顓頊大彭之后,封于“豕韋”(今河南滑縣),世伯夏商,其苗裔遂以國為氏。”“今之水家,蓋即殷之遺民無疑。”
諸位先賢研究表明,遠在甲骨文問世之前,水書早已在水族社會中廣泛傳承。1899年甲骨文問世之后,水族人民不一定知道,更不可能在百來年間普及成為全民族認可的信仰支柱。看來“水書是模仿甲骨文編寫”之說,與史實嚴重背離。
關于水書文字源流問題,水族學者認為“我們認為,水族古文字產生在秦以前,作為單一的民族以后,是在原古文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文化發展成為自己的獨特文字。由于史料缺乏,水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歷史跡象是模糊的。恰恰,水族文字給我們展示了先秦的文化跡象。”“水族是駱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而駱越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何光岳在《百越源流史》中作過浩繁的推論,雖有些論證還待于進一步探究,但有一點可給人以啟發:他認為洛、雒、駱有必然的親密聯系。其先民有洛氏被商滅以后,一部分被迫南遷,成為周的臣民。隨后在春秋初期沿襄陽入湖南,在楚國受到威脅而南遷,約在戰國時期遷入廣西。成為百越中的一支。”[2]
張公謹教授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論》中指出:“水族的水書與上述這些土俗字又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圖畫形象字和類似漢族甲骨文的字,故人們推測其創制年代更早。”
有學者還對安徽出土的含山玉版作了研究,認為“含山玉版為6 000余年前之物,其圖紋與水書、連山和歸藏之太極均有關聯。”“水書與連山,與古易太極必有親緣關系。”[3]
在貞觀三年(629)至開元年間,唐王朝字水族地區設置了應州、莪蒲州、勞州、撫水州,在水族先民歷史上卓越輝煌的時段。撫水州是安撫水族先民而設置的行政建制,標志著水族先民以獨立的族稱躋身于中國民族之林。因此,唐代貞觀之前,水族的族屬在歷史上是模糊的。
“水字是自源型與他源型相結合的混合型詞符文字。”水語研究專家、南開大學曾曉渝教授已出版水語研究專著3部。她在論著《漢語水語關系論》中認為水語和漢語的關系是:同源→分化→接觸吸收,水語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同時認定“水字是文字起源于巫術的典型例證,它為文字學理論提供了一個面貌清晰的特例。”
華東師大王元鹿教授從水書文字出現圖畫、象形、抽象以及部分漢字的特點,稱之為“拼盤文字”,具有文字研究的特殊意義。
“水書與夏代都城二里頭陶片文字符號、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金文,與中原古音等存在的內在聯系,究其原因,源于水族先民發祥于睢水流域,地處夏商文化圈之中。”《難以獨立運用的神秘水書》中有這樣論述[4]。
由此看出,水書文字濫觴于夏商文化圈。對源于夏商、流于諸野、自成體系的水書,不僅豐富了華夏文字起源、方塊字造字的信息資料,而且水書中遺存的一些古文化信息,已遠遠超過水族社會的范疇,有助于解讀一些已湮沒的中原古文化內涵。
為什么漢字在延續數千年歷史而日臻完善,而水書文字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卻停留在“文字幼兒”階段?
當殷商亡國時,作為其文化圈內的水家先民亡命南遷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此后,水族先民“已經沒有條件創制并產生我們現今所見的古文字。這是因為:其一,自秦到民國時期,水族一直是被壓迫民族;其二,秦以后,水族先民常為遷徙疲于奔命,不時受戰亂的影響;其三,水族先民居住屬于大散居小聚居,地處邊遠的黔桂山區,從未形成自己統一的社會政治組織;其四,在這種政治上被歧視和壓迫、經濟上相對落后、文化上相對封閉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先民有文字的傳承,那么,根本就無條件創制并產生一種使全民族都認同并頂禮膜拜的文字。”[2]
水族古文字前身的水族先民,可能還是哪個諸侯小國或哪個部族的文化貞人,才有張為綱認定的“世伯夏商”至判斷。勢頹之后,帶著文字流入民間,成為今天水書文字的源頭。此后,殷商亡國,水族先民在疲于奔命融入百越的遷徙避難中,源頭的文字肯定遺失不少,而常用的歷志書部分保留得較為完整,便成為今天水書發展的基礎。在后續漫長歷史中,又經過歷代水族先民精英的不斷充實與豐富,才使我們看到今天卷本眾多的水書古籍。至于水書文字中出現一些類漢字反寫倒寫的文字,或許就是水字的本源。其實,早期漢字就有反寫倒寫現象,當今人們往往參照現在漢字形體來評價水文字,甚至一言以蔽之“仿漢借漢”。這或許是水書文字研究的誤區之一。我咨詢水書研究專家潘朝霖時,他鄭重地闡述上面的觀點。
水族先民懷著對自己文化的崇奉與眷戀,只好在各自的家族中傳存,無法統一制定新的文字。不敷應用的文字,只好創制一些圖畫文字,創制一些象形記號來輔助記憶。隨著漢文化的深入傳播,水書傳承人也不斷吸收漢字。這樣,使水書古籍出現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以及部分漢字兼容的“拼盤”現象。或許,這是水書文字艱難歷程的解讀。
另外,據我的分析,象形文字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象形文字就包括圖畫文字,諸如甲骨文、金文、水書的圖畫文字、東巴文、廣西花江巖畫、賀蘭山巖畫、古埃及墓室圣書等。狹義的象形文字則以甲骨文為代表,包含東巴文以及部分水書文字,還有兩河流域早期的楔形文字等。水書圖畫文字、象形文字,只不過是我們細化其象形文字發展的兩個階段。
[1]《中國水書》導讀.神奇水字 神秘水書---〈中國水書>管窺.巴蜀書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12.
[2]潘朝霖,韋宗林主編.中國水族文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4.
[3]韋章炳.試論水書視覺下含山玉版的使用價值.載于《水書文化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10.
[4]潘朝霖.難以獨立運用的神秘水書[J].中國文化畫報,2006,2.
H1
A
1674-6708(2010)24-0084-03
陳思,學生,所在院校: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專業:東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