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伊朗、加拿大特約記者 包小龍 陶短房 本報特約記者 赫 曉
在美國力推對伊朗進行制裁之際,傳出種種消息: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將軍宣稱,伊朗核問題“已到了關鍵時刻”,美國軍方已經制定了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的計劃。此外,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馬蘇德·阿里·穆罕邁迪12日在德黑蘭北部自己家門口,被一枚放置在摩托車上的炸彈炸死。英國《衛報》報道稱,這一襲擊屬于“罕見事件”。由于穆罕邁迪一貫支持伊斯蘭革命,且是伊朗核計劃重要人物,而德黑蘭大學又是近期反對派一系列活動的策源地之一,因此引起廣泛猜測和關注,伊朗強硬派已宣稱要“揪出幕后的外國黑手”。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援引伊朗官方消息稱,事發時,穆罕邁迪正準備開車上班,這時一輛停在他家旁邊、綁著遙控炸彈的摩托車突然爆炸,穆罕邁迪當場身亡。伊朗國家電視臺稱,“目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爆炸中喪生”,這表明受害者有多人,而對于事件的動機和策劃者,伊朗官方保持謹慎。《洛杉磯時報》稱,盡管伊朗官方通訊社將爆炸形容為“摩托車炸彈事件”,強硬派已宣稱要“揪出幕后的外國黑手”,而半島電視臺援引“可靠消息來源”稱,伊朗國家電視臺宣稱“美國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在幕后策劃了這起爆炸”。在此前的伊朗核科學家失蹤案中,伊朗官方指責美國是責任人。但美國國務院否認卷入伊朗這起恐怖爆炸。
此時正值美國政府考慮針對伊朗精英階層實施制裁之際,美聯社分析稱,這里的精英是指在伊朗政界和商界均有廣泛勢力的伊朗革命衛隊。沙特《祖國報》11日援引美國權威消息人士的話稱,革命衛隊占很大份額的伊朗國家鋁業公司和電信公司已被列入制裁名單。美國《華盛頓郵報》也評論稱,革命衛隊是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直接領導的軍事機構,在伊朗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勢力很大,這也促使美歐決心要加大對伊朗制裁的力度和范圍。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2日還稱,六大國周六將在紐約開會,“討論應(對伊朗)采取什么方式和程度的制裁”。美聯社稱,為了將意見統一,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將于15日在馬德里會見歐洲各國的外交高層。
面對制裁威脅,伊朗總統內賈德9日說,伊朗面對西方國家的壓力不會作出絲毫讓步。但伊朗外交部發言人11日卻放軟話,稱伊朗已準備好就核燃料交換地點同西方國家進行討論。法新社稱,美歐各國反應冷淡,在他們看來,伊朗的這些姿態是拖延時間的“故技重施”。
美國《商業周刊》認為,更嚴厲的制裁也許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因為不僅中俄的消極態度讓制裁難以執行,即使是西方國家,也有不少跨國企業在伊朗有實質性利益,它們也會對制裁采取不合作態度。有許多人懷疑制裁的實質意義,因為朝鮮、緬甸、蘇丹和古巴遭受了多年制裁,并沒有因此而崩潰。另一些人則主張轉而制裁那些在伊朗開展業務的公司,迫使后者撤離,這樣可以“讓伊朗人知道,核計劃的代價是什么”。▲
環球時報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