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紅明

在村民眼中,他是一個不吃肉、不喝酒,給學生們上課不用課本,也不要報酬的怪人;在孩子們眼中,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師,是可以一起爬樹、在泥里打滾的玩伴;在許多人看來,盧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樣,是能夠感動中國的“洋雷鋒”……
2001年7月,廣西東蘭縣林廣屯來了一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在村里以10元每月的價格租了房子開辦學校,給當地失學的孩子上課。人們覺得這個外國人真是一個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國家,卻跑到中國農村來給學生上課,還不要工資。幾天后,村民知道了這個外國怪人名叫盧安克,是德國人,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煙、不賭博。
因為盧安克是免費“招生”、免費上課,不久,就有十幾個孩子來到這個洋老師的課堂上。孩子中除了一個曾上過一年級外,其他都是沒有上過學的孩子。
在開始上課前,盧安克告訴家長們,他開展的是教育活動不是辦學,參加活動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文憑,老師也不接受任何費用,但村民們還是有意見,因為盧安克上課不用課本,上課時也不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坐在下面聽,而是和學生坐在一起。家長們找到盧安克說:“這樣不行的,上課不像上課的樣子。你不能和學生一起坐,老師要用黑板,這樣才像學校。”
盧安克的到來,改變了學生的想法,也改變了林廣屯。村里需要修建一條路,村民們希望通過盧安克到縣里要錢,但盧安克不干,堅持帶領學生們一起來修路。盧安克要學生們自己畫圖、做模型、做實驗。剛開始,學生們覺得這些只是在玩而不是在學習,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和設計不會有用。但隨著盧安克的引導,學生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想法通過努力就有可能會實現。這樣一來,學生很快就計算出修小路和橋需要多少水泥、多少沙子,每個人要扛多少,等等。設計最終完成,村民們也投入了這項工程的建設。很快,一條寬不足1米、長不足300米的水泥路建成,遇到雨天,村里不會再泥濘不堪了。
在到林廣屯之前,盧安克曾在南寧、桂林等地的一些學校當過老師,但都沒有“好下場”。1999年,盧安克到東蘭的一所中學當初中英語老師,雖然班上的孩子能夠用英語講出很多其他學生說不出的句子,但這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期末考試成績一出來,家長們有意見,學校只好把他解聘了。
從中學“下崗”后,盧安克就選擇到農村給學生免費上課。在林廣屯教書一年后,他又到板烈小學繼續免費給孩子們上自然、美術、體育等課程。
在村民眼中,德國怪人盧安克就是“洋雷鋒”,是來幫中國人搞教育的,老人和小孩都親切地叫他“盧老師”或者“老盧”。
盧安克所在的板烈小學有240名學生,其中180人是住宿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廣東等地打工,他們很多人都不記得自己父母的模樣。每到周末,盧安克就到學生家里,與孩子們一起生活。白天,盧安克與學生一起去放牛、去干農活;晚上,孩子們在看電視劇,而他則在一邊翻譯他的書。盧安克與孩子們的關系很親密,不少孩子會爬在盧安克身上介紹:“他是盧安克,我們都叫他老盧,老盧就是我爸爸。”
在中國農村生活了10年,盧安克說自己已經完全理解中國的農村,理解農村孩子的需要。他說:“10年前,附近村里經常會聽到有人吵架、打架,喝酒、賭博也很多。現在村子里文明了許多,新房子也建得越來越多。”
在盧安克的宿舍里,有一盒學生家長送來的雞蛋。這位學生的家長已經多年沒有回家,送雞蛋是為了感謝盧安克對孩子的關照。對于即將到來的寒假和春節,盧安克依然會像之前的假期一樣到學生家里度過。他說:“我會每天去一個學生家,與他們生活,輪流做他們身邊的大人。”
盧安克的未婚妻也是一名志愿者,她愛山里的孩子,學校的孩子們也很喜歡她。
得知盧安克有了未婚妻后,板烈村村民的心情忽然變得復雜起來——一方面,他們希望盧安克能早點結婚,因為在農村,男人都要結婚;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盧安克結婚后要聽老婆的,會離開板烈,離開山里的孩子。
孩子們最擔心的事,就是有一天大山外面忽然來了一個人,把他們的盧安克帶走。每當有陌生人走進板烈小學時,孩子們大多會投來懷疑的目光。孩子們會問來找盧安克的人:“你什么時候回去?”“盧老師會跟你走嗎?”
而盧安克多次說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個村民,就算他離開學校,也是暫時的。他說:“這里有我的學生,他們需要我,所以我還會回到板烈的。”
這個學期結束后,盧安克計劃去廣州看看。廣州的一家公司希望能聘任他做攝像師。在農村呆久了,他也很想去感受一下中國都市的發展。學生們聽說盧安克要去廣州,就睜大了眼睛問他:“那你還會回來嗎?”
得到盧安克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們頓時歡呼起來:“盧老師不走!他還會回來!”
盧安克說自己已經把這輩子交給了山里的孩子,“我們的命是在一起的,無論怎樣我都會回來”。他和學校里的孩子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其中一首歌叫《還有誰在乎我》,曲調輕柔,孩子們唱起來略帶著傷感:“你走時我舍不得,到我走時你還會在乎我嗎?我們都不完美,但為了你,我愿意做出不可能的改變。為了回來,為了在乎你,我不怕失去自己的一切。我心中的愿望已經實現了,而我激動流下的淚也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