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葉
摘要:新疆維吾爾民間音樂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旋律婉轉優美、生動活潑。庫車維吾爾民間歌舞曲就是當代維吾爾民間音樂中典型的歌舞音樂,特別是有規律的節拍、節奏型貫穿整個歌舞曲,句首弱起、切分等旋律節奏的大量運用,有其獨特性。
關鍵詞:庫車維吾爾民間歌舞曲節拍節奏型
庫車,古龜茲故地,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鹽地北緣,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古龜茲文明,特別是龜茲樂舞藝術曾影響中原,直至日本、朝鮮等地的音樂文化。當代庫車,是一個以維吾爾為主,漢、回等民族聚居的南疆重鎮,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當代維吾爾民間音樂當屬庫車民間歌舞曲,它融歌、舞、樂為一體,為當地廣泛流傳,在民間有較大影響。
一、庫車民間歌舞曲
庫車民間歌舞曲在庫車當地被稱為“乃額曼”,是民間麥西來甫為舞蹈伴奏的歌舞音樂。它以套曲的形式呈現,整套歌舞曲由5到16首歌舞散曲串唱而成。由散板序唱開始,隨后接唱歌舞散曲,直至舞蹈結束。庫車民間歌舞曲由專門的班社伴奏、演唱,伴奏樂器主要以手鼓、彈布爾、都它爾、薩塔爾、艾捷克、揚琴等為主。樂器的多少與種類沒有明確的規定,區域、班社不同,選用的樂器也有所不同。在民間麥西來甫上,民間歌舞曲班社藝人圍坐成半圓,手持各自樂器,先由薩它爾藝人一邊演奏樂器一邊演唱散板序唱部分,散板序唱結束,手鼓敲擊節奏進入,各民間藝人開始歌舞散曲的合奏與齊唱,直至整套曲目結束。在眾多民間歌舞曲中,名叫《納瓦》的歌舞曲篇幅較長大,串唱的歌舞散曲數量較多,共串唱16首歌舞散曲,下面就以《納瓦》為例,來說明庫車民間歌舞曲的節拍、節奏型等特征。
二、節拍
在維吾爾傳統音樂中,有諸多不同節拍,被歸納為“常規節拍”、“復合節拍”、“混合節拍”、“增盈節拍”四類。在庫車民間歌舞曲中出現的為“常規節拍”。“常規節拍”是指在各類音樂作品和各國家、各地區傳統音樂當中都能見到的(散板)、2/4、4/4、3/8等節拍。庫車民間歌舞曲主要運用散板2/4、4/4節拍。
在庫車民間歌舞曲中,每一套都是以木卡姆中的木凱迪曼開始,節拍為散板。例1是《納瓦》的散序部分:
散板序唱結束后,第一首歌舞散曲為2/4節拍,中間穿插4/4節拍的歌舞散曲。在《納瓦》的16首歌舞散曲中,除了《曲五》和《曲十》為4/4節拍外,其他歌舞散曲均為2/4節拍。
三、節奏型
節奏型在舞曲中最常見,成為區分舞曲種類的主要標志。節奏型中的輕重位和節拍固有的輕重位經常不同,它有變化地貫穿于一首樂曲的始終,決定樂曲的性格,制約旋律和舞蹈者的步法。
在庫車民間歌舞曲中,因有樂器伴奏,其中手鼓敲擊的節奏型就為樂曲的節奏型。作為2/4節拍的歌舞曲,其節奏型為“冬·大冬大”,這一節奏型被當地藝人稱為“太孜”。例2:

以上兩種節奏型,在維吾爾民間歌舞曲中為常見的“基本節奏型”。這與《十二木卡姆》中的“太孜”和“賽乃姆”節奏有所不同,是流傳在庫車民間的節奏類型。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歌舞曲《納瓦》中,節拍和節奏型出現順序是有規律可循的。如下表:
在歌舞曲《納瓦》中,以散板開頭的木凱迪曼結束后,《曲一》以2/4節拍的“太孜”節奏型進入,中間有《曲五》和《曲十》穿插4/4節拍的“賽乃姆”節奏型歌舞曲,最后以2/4節拍的“太孜”節奏型歌舞曲結束。在其他各套民間歌舞曲中,同樣遵循以“太孜”節奏型歌舞曲起止,中間穿插“賽乃姆”節奏型歌舞曲這一規律。因此民間歌舞曲正是以節拍、節奏型的有規律的變化連結在一起,形成套曲。其形式為:散板——太孜—賽乃姆一太孜——賽乃姆一太孜。如歌舞曲串唱數量較少,就會以:散板——太孜一賽乃姆——太孜這種形式呈現。
由于這一節拍、節奏型的變化,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對應地形成散板——中速——慢速——快速——慢速——快速的布局,這種速度快慢變化規律也成為庫車民間藝人唱奏民間歌舞曲時不成文的規定。
庫車民間歌舞曲節拍、節奏型、速度的變化較有規律性。規整的節拍,基本節奏型有規律地變化貫穿樂曲始終,更保證了整個歌舞曲的舞蹈性,是作為庫車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伴奏樂曲的重要因素。而由散板到快板,再到慢板,最后以快板結束,這種鮮明的速度變化,使整個歌舞曲及舞蹈動靜結合、跌宕起伏,是庫車民間歌舞曲的一個重要特點。
四、歌舞散曲的旋律節奏形態
整套歌舞曲是由若干首歌舞散曲串聯組成,前面談到整套歌舞曲的節拍、節奏型,現在講到各歌舞散曲的旋律節奏,它是與節拍緊密相連的。在庫車民間歌舞曲各歌舞散曲中,普遍存在著不在節奏重位起、訖的樂節、樂句和樂段及常見的切分及其變體的旋律節奏特點。旋律節奏和貫穿于樂曲始終的節奏型形成節奏上的對位,加強了樂曲的變化。
1句首弱起節奏
(1)樂句旬首起始于強拍弱位與弱拍位或強拍弱位的節奏。例4:

句肖強拍處為十六分休止符,起始于切分的八分音符,這種句首弱起節奏運用在樂曲的曲首樂句及樂段句首。在歌舞曲《納瓦》中,每一首樂曲都在曲首或句首采用句首弱起節奏。庫車民間歌舞曲的句首弱起,使得旋律節奏跳躍性突山、律動較為強烈,其旋律更易于為舞蹈伴奏。
(2)弱起小節在訖樂句處。例5:
在這首歌舞散曲中,最后一小節以十六分休止符起,屬于以弱起節奏結束小節。這類弱起小節在結束小節上的情況,庫車民間歌舞曲中也是較為多見的。
2切分節奏
切分節奏形態在維吾爾民間音樂中廣泛使用,成為維吾爾音樂的重要節奏特點,在庫車民間歌舞曲中,也頻繁出現,特別是運用在句首部分。例6:
曲十六中句首為切分節奏,一、三、五、七等小節也都運用切分節奏。切分節奏的運用增強音樂的動力性,使旋律力度增大,充滿活力。
維吾爾音樂較多采用切分節奏,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民族民間音樂的節拍和節奏形態都是和該民族的語言相聯系的,語言的節奏是音樂節奏的基礎。在庫車民間歌舞曲的這些歌舞散曲中,每首樂曲都運用切分節奏,這和維吾爾語為不帶聲調的粘著語型,其每個單詞的重音往往都落在最后一個音節這一規律有關,只有在節奏輕位起訖才能保證詞、曲節奏輕重位的統一,保證詞意的清晰表達。庫車民間歌舞曲中旬首的弱起、切分節奏運用較為廣泛,也是不同于新疆其他地區歌舞曲的重要特征。
作為套曲的庫車民間歌舞曲,我們得到其節拍、節奏型的特點為,以散板開始,2/4節拍“冬·火冬大”的“太孜”節奏型和4/4節拍“冬冬大0冬大冬冬大”的“賽乃姆”節奏型貫穿始終,形成規律的節拍、節奏型變換,即幾首“太孜”節奏型歌舞散曲之后穿插一首“賽乃姆”節奏型散曲,又回到“太孜”,反復幾次,最后以速度越來越快的“太孜”結束。而作為各歌舞敞曲的旋律節奏,也較多運用句首弱起節奏,增強歌舞曲的律動感,更具可舞性,適于為舞蹈伴奏,使庫車民間歌舞曲在節拍、節奏型、旋律節奏等方面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