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珠 吳建中 孫志庚 陳忠蘭 周建軍 劉蔚華 吳長青
(1.亭湖區伍佑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 224041;2.鹽都區農林局,江蘇 鹽城 224002;3.亭湖區步鳳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 224045;4.亭湖區永豐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 224054;5.鹽都區潘黃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鹽城 224055)
小麥播種密度是群體發展的起點,對群個體質量、產量及品質均有較大影響。為探討小麥播種密度對品質的影響,明確實現小麥優質高產所需的適宜密度,我們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實施了小麥播種密度試驗。
試驗地點為鹽都區郭猛鎮三灣村農民孟成標責任田,土質為白腳土,土壤肥力較高,前茬水稻。
試驗設定了5個基本苗處理,分別是:8萬/ 667m2、12萬/ 667m2、16萬/667m2、20萬/ 667m2、24萬/667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三次,小區面積40m2。
以揚麥14號作為試驗品種。
10月23日播種,人工撒播,播后抗旱;根據預定基本苗及種子質量計算播種量;N、P2O5、K2O總投入量分別為18.1kg/667m2、9kg/667m2、9kg/667m2;N肥運籌:基肥、苗肥、穗肥之比為50∶15∶35;磷肥全部基施,鉀肥基追各50%;2月20日噴施矮苗壯32g/667m2;6月5日收獲。
每小區固定3個點,每點長1m、寬0.5m,面積0.5m2,其中1個點按試驗要求的基本苗疏苗,其它2個點調查實際基本苗數,每小區收獲的小麥籽粒進行品質測定。
小麥不同播種密度小區所收獲的籽粒測定的品質結果見表1。

表1 小麥播種密度對籽粒主要品質的影響
小麥基本苗(x)與籽粒蛋白質含量(y)的關系式為:y=0.0015x2-0.1078x+15.001,R2=0.4828,即小麥基本苗與籽粒蛋白質含量呈二次拋物線型關系。當基本苗為8.4萬/667m2,蛋白質含量最高為14.34%;當基本苗為35.93萬/667m2,蛋白質含量最低;之后隨著基本苗的增加,蛋白質含量又提高,見圖1。

圖1 小麥基本苗對蛋白質含量的影響
小麥基本苗(x)與籽粒濕面筋含量(y)的關系式為:y=0.0038x2-0.2754x+34.812,R2=0.5039,即小麥基本苗與籽粒濕面筋含量呈二次拋物線型關系。當基本苗為8.4萬/667m2,濕面筋含量最高為33.6%;當基本苗為36.24萬/667m2,濕面筋含量最低;之后隨著基本苗的增加,濕面筋含量又提高,見圖2。

圖2 小麥基本苗對濕面筋含量的影響
小麥基本苗(x)與籽粒淀粉含量(y)的關系式為:y=-0.0021x2+0.1418x+65.598,R2=0.3242,即小麥基本苗與籽粒淀粉含量呈二次拋物線型關系。當基本苗為8.4萬/667m2,淀粉含量最低為66.5%;當基本苗為33.76萬/667m2,淀粉含量最高;之后隨著基本苗的增加,淀粉含量又降低,見圖3。

小麥基本苗(x)與籽粒沉淀值(y)的關系式為:y=0.0085x2-0.6738x+49.332,R2=0.4667,即小麥基本苗與籽粒沉淀值呈二次拋物線型關系。當基本苗為8.4萬/667m2,沉淀值最高為45.09ml;當基本苗為39.64萬/667m2,沉淀值最低;之后隨著基本苗的增加,沉淀值又提高,見圖4。

圖4 小麥基本苗對沉淀值的影響
從產量與品質兩方面綜合考慮,當基本苗為8萬~12萬/667m2,可實行超高產栽培,產量達500~600kg/667m2,生產可制作面包的強筋粉;當基本苗13萬~18萬/667m2,可實行高產栽培,產量達450~500kg/667m2,可生產蒸煮類的中筋粉;當基本苗19萬~25萬/667m2,產量達400kg/667m2左右,可生產餅干類的弱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