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朝文
(云南省保山市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 保山 678000)
大麥是保山市主要的糧飼作物之一,單產比小麥高10%以上,作飼料質量優于小麥;生育期比小麥提早15d左右,擴大大麥種植面積能有效地緩解保山市中、高海拔地區大小春兩季作物生產節令矛盾問題, 2009年保山市大麥播種面積已達2.71萬hm2,研究和應用大麥施肥新技術,對大麥持續增長,加快畜牧業發展步伐意義重大,本文詳細介紹了大麥施用“青義”生物有機肥的試驗方法和結果。
保山市“青義”生物有機肥廠生產的“青義”生物有機肥(成份指標:含活菌數≥2000萬/g、有機質≥40%、腐殖酸≥15%、總養分≥8%、水份≤20%,同時含有Ca、Mg、Fe、Mn、Zn等礦物質元素)。
騰沖縣界頭鄉永安村新街社羅正光農戶的河邊田,海拔1450m,土壤為黏壤土,pH4.92,有機質含量34.70mg/kg,速效氮163.81mg/kg,速效磷20.82mg/kg,速效鉀153.63mg/kg。
供試作物優質啤飼大麥,品種為保大麥6號。
1.4.1試驗設計。試驗以當地大麥豐產栽培要求進行實施,設4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共12個小區,小區凈面積20m2(5m×4m),試驗區設2m保護行,區間間距0.3m,重復間間距0.4m.處理分別為:處理a:667m2施農家肥1000kg,尿素30kg,普鈣50kg,硫酸鉀15kg;處理b:在處理a基礎上增加 “青義”生物有機肥40kg+哺田生物配肥粉劑500g;處理c:在處理a基礎上增加 “青義”生物有機肥80kg+哺田生物配肥粉劑1000g;處理d:在處理a基礎上增加 “青義”生物有機肥120kg+哺田生物配肥粉劑1500g。

表1各處理小區施肥情況記載表 kg/小區
1.4.2試驗方法。試驗田一犁兩耙后于2007年12月3日整地劃小區,次日施肥播種。農家肥、普鈣、硫酸鉀、“青義”生物有機肥、哺田生物配肥粉劑全部用作底肥,尿素分三次用,底肥15kg/667m2,分蘗肥10kg/667m2,穗肥5kg/667m2,各處理小區肥料按設計精確稱量,區內施肥均勻(見表1),施后用鐵耙耙勻。各處理播種密度一致,667m2用播種量10kg,采用撒播,蓋土均勻,厚3cm,各處理小區除施肥以外的其它措施完全相同。
2008年1月3日灌水施分蘗肥,6日用10%麥田一次凈對水噴霧進行除草,2月20日、3月12日、4月11日分別灌水3次,3月13日施穗肥,2月27日打三唑酮防銹病一次,3月13日和4月2日打金蚜安防蚜蟲兩次。
試驗實施后,每小區定兩點,每點取0.67m2,7d一次觀察分蘗消長動態,病蟲害發生情況,拔節孕穗期調查各小區株高及植株倒二葉的葉長、葉寬,記錄田間長勢、生育期,成熟時取樣考查經濟性狀、產量實收、風干計量。
2.1.1對生育期的影響。從生育期記載表中看出,施“青義”生物有機肥的處理b、處理c、處理d分別與不施“青義”生物有機肥的處理a相比較,生育期各階段基本一致,說明該肥具有供肥平穩,肥力均勻的特點;從全生育期看,處理d為155d,處理c為152d,處理a和處理b均為150d,處理d比處理a遲5d,處理c比處理a遲2d,隨著施“青義”生物有機肥的數量增加,全生育期有延長的趨勢(表2)。
2.1.2對經濟性狀的影響。(1)667m2最高莖蘗數: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多4.1萬、3.6萬、0.3萬,增幅4.47%、3.93%、0.33%;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多0.5萬、3.8萬,增幅0.52%、4.13%;處理c比處理b增多3.3萬,增幅3.59%。(2)667m2有效穗數: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多9.4萬、7.7萬、1.3萬,增幅14.05%、11.51%、1.94%;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多1.7萬、8.1萬,增幅2.29%、11.88%;處理c比處理b增多6.4萬,增幅9.38%。(3)株高、穗長: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加3cm、4.3cm、0.7cm和0.5cm、0.4cm、0.3cm;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加1.7cm、5.3cm和0.1cm、0.2cm;處理c比處理b增加3.6cm和0.1cm。(4)穗粒數、穗實粒數: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0.6粒、0.9粒、0.3粒和1.7粒、1.3粒、0.8粒,增幅2.78%、4.17%、1.39%和8.29%、6.34%、3.90%;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加-0.3粒、0.3粒和0.4粒、0.9粒,增幅-1.33%、1.37%和1.83%、4.23%;處理c比處理b增0.6粒和0.5粒,增幅2.74%和2.35%。(5)千粒重: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0.8g、0.6g、0.5g;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0.2g、0.3g;處理c比處理b增0.1g。(6)單株干重:處理d、處理c和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0.21g、0.15、0.01g;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0.06g、0.20g;處理c比處理b增0.14g(表3)。
2.1.3對田間長勢、抗性的影響。(1)長勢:處理d、處理c田間表現好,長勢強,拔節期孕穗期葉色濃綠,兩處理的倒二葉分別比處理a增長6cm和4cm,增寬0.2cm和0.1cm,表現出長勢“過頭”現象,但抽穗后轉色好,黃熟均勻;處理a、處理b之間長勢無明顯區別,但比處理d、處理c長勢顯弱,拔節孕穗期葉色淡綠。(2)抗性:處理d、處理c和處理b銹病、蚜蟲危害比處理a輕,銹病病株率和有蚜株率分別比處理a下降0.87%、0.98%、0.29%和1.06%、1.02%、0.57%;各處理無倒伏現象(表4)。
2.2.1對產量的影響。每667m2產量:處理d為641.00kg,處理c為625.67kg、處理b為536.67kg、處理a為510.00kg。處理d、處理c、處理b分別比處理a增產131.00kg、115.67kg、26.67kg,增幅25.7%、22.7%、5.2%;處理d分別比處理c和處理b增產15.33kg、104.33kg,增幅2.45%、19.44%;處理c比處理b增產89.00kg,增幅16.58%。即處理d產量>處理c>處理b>處理a(表5)。
2.2.2對產值的影響。每667m2產值:處理a為918.00元、處理b為966.01元、處理c為1126.21元、處理d為1153.80元;處理b、處理c、處理d分別比處理a增加產值48.01元、208.21元、235.8元;處理d比處理c和處理b分別增產值27.59元、 187.79元;處理c比處理b增產值160.00元。即處理d產值>處理c>處理b>處理a;凈收益為處理c>處理d>處理b>處理a;產投比為處理c>處理a>處理d>處理b。說明在其它措施一致下,大麥施用“青義”生物有機肥的最佳效益施肥量為80kg(表6)。

表2 各處理生育期記載

表3 各處理主要經濟性狀
注:干株重為脫粒、除根后的干重。

表4 拔節孕穗期各處理田間生長及病蟲害發生情況記載

表5 各處理產量結果

表6 經濟效益分析表
注:大麥單價1.8元/kg,勞力35元/工計,“青義”生物有機肥0.65元/kg,哺田生物配肥粉劑5.0元/500g。
表7小區產量方差分析

處理小區產量/kgⅠⅡⅢ合計平均F值F0.05F0.01a14.815.615.545.915.30b16.116.415.848.316.10c19.318.118.956.318.77d20.118.219.457.719.23處理32.14**4.468.65
通過方差分析,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經新復極差測驗,處理a與處理b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c與處理d之間差異也不顯著,但處理d、處理c與處理a、處理b比較,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

表8 多重比較表
3.1大麥底肥施用“青義”生物有機肥,使生育期推遲2~5d。
3.2“青義”生物有機肥能改善大麥性狀。每667m2增加莖蘗數0.3萬~4.1萬,增幅0.33%~4.13%;增加有效穗1.3萬~9.4萬,增幅1.94%~14.05%;增加株高、穗長0.5~6cm和0.3~0.5cm;增加穗粒數、穗實粒分別為0.3~0.9粒和0.8~1.7粒,增加千粒重0.5~0.8g;增加單株干重0.01~0.21g。
3.3“青義”生物有機肥能促生長、增抗性。施用“青義”生物有機肥能使大麥長勢強盛,降低病蟲害發生,使銹病株率和蚜株率比對照降低0.29%~0.98%和0.57%~1.06%。
3.4能提高產量、增加產值,每667m2增產量26.67~131.00kg,增幅5.2%~25.7%,增產值48.01~235.80元。
3.5產投比最高的是每667m2施用“青義”生物有機肥80kg的處理c,產投比為2.73,則最佳效益施肥量為80kg。
“青義”生物有機肥在大麥上的肥效試驗結果表明:該肥能促進大麥生長,改善性狀,增強抗性,降低病蟲害發生,提高產量產值,建議擴大示范,加速推廣應用,促進大麥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