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清
(如皋市第一中學 江蘇 如皋 226500)
在高三復習階段,當我們研究圓周運動的綜合問題時,有一位學生在題后反思過程中,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激活了同學們的思維,讓筆者欣喜不已.
【例題】如圖1所示,滑塊在恒定外力作用下從水平軌道上的A點由靜止出發到B點時撤去外力,又沿豎直面內的光滑半圓形軌道運動,且恰好通過軌道最高點C,滑塊脫離半圓形軌道后又剛好落到原出發點A,試求滑塊在AB段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

圖1
筆者請了四位同學上黑板演算,結果兩人做對了,我對其中一位同學的解題過程進行了詳細評判.然后讓大家交流并整理.該同學解答如下.
解析:設圓的半徑為R,由于滑塊恰好通過軌道最高點,因此在C點分析滑塊受力
離開C點后,滑塊做平拋運動,則
xAB=vCt
由B到C的過程,由機械能守恒
由A到B運動過程,由運動學知識
2axAB=vB2
聯立以上各式解得
xAB=2R

學生對本題結果進行了認真反思,并且對臨界點有更全面的分析思考,對學習中的不足或成功進行了反思,進而強化、完善或拓展變換,這種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調整、主動應對的過程,不正是老師們所追求的效果嗎?
筆者要引導他們將反思進行到底.

圖2
請甲同學將自己的想法提出來供大家思考,希望大家的思維自由碰撞.很快就有同學提出加速度小時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脫離軌道,做斜上拋運動;二是沿光滑半圓形軌道返回.
仍然請四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中有甲同學.
甲同學的解析過程:設圓的半徑為R, 滑塊質量為m,從D點脫離圓環時,DO與水平夾角為θ(圖2),則在D點圓環對滑塊已無彈力,滑塊僅受重力,則
滑塊從A到B的運動過程
2axAB=vB2
滑塊從B到D的運動過程
聯立以上各式解得
即滑塊運動到D位置脫離軌道
甲同學板演結束后,立即又與同座討論起來,當我經過時,看到他們在研究加速度滿足什么條件時, 滑塊沖上半圓形軌道后沿軌道會返回.其具體解法如下.
滑塊沖上軌道從B點恰好運動到與圓心等高的E點過程中,
解得


留給小組足夠時間后,我將甲同學得到的結論進行投影,提供同學們參考.并請得到相同結論的同學,將答題紙交給我.并肯定學生的解法.
對學生而言,每次學習都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而學習體驗是有時效的,如果我們不及時進行總結,這種經驗就會消退,從而也就失去寶貴的訓練時機,失去從經驗上升到規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安排時間、特別提供機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思維活動進行反思,讓學生對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了哪些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技巧、從中獲得哪些經驗教訓進行認真剖析,逐漸培養隨時監控自己思維活動的習慣.
學習中的反思就是對原有學習經歷的回顧、重新思考.也許,學生還不會反思、不善于反思,或許學生還不知道該在什么時候反思,甚至,學生還不知道該反思什么.做為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陣地,致力于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教給學生反思的方法,激發學生在分析問題中反思,點撥學生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引導學生在回顧知識獲取過程時反思.要讓學生進行反思自查,要求學生進行反思自究,啟迪學生進行反思拓展 ,形成優良的反思品質,為后繼學習積淀經驗和方法.
我國著名理學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學、問、思、辯、行”的學習模式.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提供給學生學習反思的機會,多關注學生的反思行為,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對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