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生
(中國民航大學 天津 300300)
“對稱”現象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其美學理念卻是經過了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現、研究、發展、滲透、深入到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方方面面.對稱美學觀在物理現象、概念、規律、方法中更是無處不在;而“詩”首先是一種“言”,然后是“言”的一種特殊形式,如經典古老文獻《易經》所述:“言有序”(《艮·六五》爻辭).原始社會,有序之言與樂、舞相結合(《呂氏春秋·古樂篇》)形成詩.從此,音律美、節奏美、對稱美成為詩之基本特征[1].尤其,反映音律美的語音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具“物理”、“生理”、“社會”三大基本屬性,因而物理的對稱美與詩(文)的美學觀天然融通.
如何分析?從自然科學視角思考[2]《易經》的內涵:它是“數字化”的鼻祖,又是量化分析的宗師[3].筆者學而效之,撰文敬奉讀者,誠請大家指正.
本文引入語音學中四聲二元化“平仄”的最簡邏輯表示:“0”表示“平”聲;“1”表示“仄”聲.通過對古體、近體(律詩)詩的賞析,引入“平仄均衡系數”,當作“對稱”美學理念的量化賞析,并通過它在其他形式文體中的應用,使平仄觀念超越僅在詩詞中論“平仄”的常規范疇.
一些成對出現的物理量,如作用與反作用,力偶,電偶極子等等;幾何對稱的物理量,如球對稱,柱對稱,鏡像對稱分布電荷的電場等等;立體對稱的電路、磁路,電磁學中左右手定則,幾何光學中的對稱光路等等.這些都是表觀的對稱.
對稱的涵義最早是從形象(或表觀)開始的,但現代科學給予對稱一個抽象的界定.所謂對稱,就是指事物或運動在進行某種變換時保持的不變性;非對稱和對稱相反,是指事物或運動進行某種變換時出現的變化性,非對稱又稱為對稱破缺.
根據對稱性的這個界定,可以證明牛頓力學定律等時間空間的對稱性.
20世紀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論證了物理定律對慣性坐標系的對稱性,廣義相對論論證了物理定律對于非慣性系的對稱性.進而把對稱性的思想推到了物理學前沿的重要地位,因而上世紀在物理學界有了對稱性凱旋的說法.
李政道在介紹物理學的“對稱”概念[5]并討論相關的哲學內涵時,曾引用了韋氏字典把Symmetry注釋為“均衡比例”,并論及由這種均衡比例產生的形狀美.同時,李政道還指出了對稱的動態性.本文有關詩、文“平仄”的量化分析,正是基于“均衡比例”的應用.
魏晉之前,有音樂五聲(宮、商、角、徵、羽)而無漢語文字四聲之分.南北朝永明年間(483~493年)周禺頁、沈約用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四聲,后經王融、劉韜、元競等完成二元化,用“平”與“仄”(側傾、不平)兩個含意對立的漢字加以表示[1].
古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陰平、陽平,即現代漢語中的第一聲(符號為—)、第二聲(符號為/).“仄”指上、去、入三聲.古代“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分別進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中.現代漢語的第三聲(即上聲符號為∨)、第四聲(即去聲符號為)皆為“仄聲”.
按語音學傳統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其區別可用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
詩的“對稱美”有多方面表現,但平仄均衡,或稱平仄對稱,也為要點之一.此點已被詩家所注意,其大意如下:即一首詩中“平”聲字的字數與“仄”聲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謂之均衡.只有如此詩在音樂上才能產生和諧、協調的最佳效果[6].
(1)均衡系數(或均衡度),賞析詩時對詩的均衡進行比較,筆者引入的一個量化指標.
K均=
(1)
例:某首詩五言八句(古、律皆可)
總字數=5×8=40
若平聲字字數=仄聲字字數=20

若平聲字字數=18

又若仄聲字字數=15

(2)均衡系數有無下限
由上例K均1=1,即平仄完全均衡為理想追求,這樣的理想狀態在各種詩中為少數.0.8 “詩”畢竟只是“詩”而不是物理或數學!說得更粗略一些,整首詩無論平或仄的字數約占到平仄總字數一半或六成,也有按建筑美“黃金分割”(0.618)來界定,也是極有見地的看法.能達這樣的比例賞析者在音律上則讀起來順口,聽起來爽耳,美感初具.這也是幾年來筆者依據上千首 詩例,計算后再反復吟誦,找到的一些感覺. 引用邏輯符號“0”標注“平”聲,邏輯符號“1”標注“仄”聲,其優點如下. (1)“0”、“1”皆為最簡的筆劃,即皆為一劃,這樣用計算機制作平仄譜時省時、快捷. (2)“0”以圓形字型反映出平聲的圓潤、平滑;而“1”字型挺拔直立反映出仄聲的鏗鏘、陽剛.形、聲相得益彰可謂貼切. (3)“0”、“1”與漢字為兩種文字,字型差別極大.若將其置于句中漢字頂部表示平仄,不會造成視覺干擾(見文中《關雎》分析例),另有結構美感. (4)當然也可用原有之平仄表示符號進行分析.只是當篇幅較長時,一長串平仄連在一起,易引起“讀者”眼、腦疲勞,而0、1清爽省力.另0、1可在漢字文中行間空隙用小號字體進行標注可節省篇幅. (1)《詩經》簡介 約2 500年前,孔子將當時已經流傳了數百年(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葉)的各地民間、宮廷,廟堂詩歌3 000余篇刪定,編纂得305篇,成書稱《詩經》,孔子皆譜曲而歌之,如孔子自詡“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之特點如工具書《實用詩詞曲格律詞典》所述:句式基本為四言體,其中也有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的句子,但為數不多.它用韻比較自由,隨口用韻,隨口轉韻,平仄不拘,句式多樣,結構富于變化,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律形式. (2)既然“平仄不拘”為何還要探究 《詩經》產生在還沒有韻律和聲調平仄文字記載的年代,因而《詩經》中各篇的“平仄不拘”是自然的.但從詩歌發展歷史分析,“詩”歌與語言發展歷史一樣久遠,人類有了語言的交流自然就有了聲(音)調,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沒有聲調的語言世界,這樣的客觀存在,與拘或不拘無關.筆者探究平仄之均衡有如下理由:《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它全方位影響了中國2~3千年“詩”之發展,從源頭去探究影響詩音律之美的平仄均衡(對稱),筆者認為是自然之事;李政道有關“對稱”哲學思想的論述,說明“對稱”是動態的、變化的概念,它適用于更寬的范圍,“詩”的美學理念與物理的美學理念的融通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在詩文中對“平仄”量化分析,也是《易經》早開量化分析先河對后人的啟迪. (3)探究簡則 《詩經》已有2 500余年的歷史,其語言、韻律、聲調,甚至方言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回復于古漢語時代去探究嗎?那是古文字學、古詩韻學等專業問題,不在本文涉及之列.探究前,筆者明確如下簡單原則規定. 1)韻:采用2005年5月頒布之《中華新韻》韻部劃分,依《新華字典》普通話注音為讀音標準.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為14個韻部,劃分標準為“同身同韻”.賞析中不涉及語音學中古韻. 2)平仄:只分平仄,不辨入聲.《新華字典》中標注陰平、陽平之字為平聲字.上聲、去聲之字為仄聲字.在詞、曲中的入聲字在新韻改為仄聲標注. 3)兩個用得較多又有音變之字“一”、“不”或其他有音變并朗讀時須讀輕音(輕音可不分平仄)的字等,在《新華字典》中對音變、輕讀并無標注,詩文中讀音聲調或量化賞析皆按《普通話教程》規定執行. 以上三條原則規定非筆者隨意杜撰.如今,中小學生多種“詩教”普及讀物(漢語拼音版)雖無確切說明,但與以上三原則基本一致. (4)實例分析 選擇《詩經》15篇進行平仄量化分析. 1)“關雎” 分析步驟:寫出全詩,用0、1寫出平仄譜,統計分析. 全詩共20句,每句四言,全詩總字數為80,平聲共計38字,仄聲共計42字. 0 0 0 0 1 0 0 0 1 1 0 1 0 1 1 0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0 0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0 0 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 0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0 1 1 0 利用(1)式求得均衡系數 為節約篇幅,其余各詩例僅給出“平仄均衡系數”的計算結果. 2)“漢廣”:K漢廣≈0.99 4)“泉水”:K泉水≈0.95 5)“鹿鳴”:K鹿鳴≈0.95 6)“狡童”:K狡童≈0.95 7)“擊鼓”:K擊≈0.93 8)“黍離”:K黍離≈0.91 9)“日月”:K日月≈0.86 10)“采葛”:K采葛≈0.83 11)“小星”:K小≈0.83 12)“黍苗”:K黍苗≈0.75 13)“有馬必”:K有≈0.65 14)“式微”:K式微≈0.55 15)“桃夭”:K桃≈0.29 中國的文字、語言、語音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發展,平、仄已趨于動態均衡.以上述《中華新韻》14韻常用字簡表統計:平聲字3 935個;仄聲字3 736個,總字數7 671(浩瀚23韻也給出平仄字數各約為3 000).按本文(1)式計算均衡系數得 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均衡系數.幾千年來,人類生活于一個動態對稱、均衡的語音世界之中. 與詩人、文人寫作相聯系,他們腦海中幾乎相等地又是大量地平聲仄聲字,在推敲、揣摩之中得以最佳的等概率選擇,我想這些應是詩中“天籟”的數理基礎.正是“情有不容已,語有不自知.天籟與人籟,感召而成詩.”清代詩家袁枚老年時即興寫得《老來》一詩: 1 0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老來不肯落言笙,一月詩才一兩篇. 1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0 我不覓詩詩覓我,始知天籟本自然.” 平仄均衡的量化探究,是文理融匯的新課題.幾年來,筆者在古代甚至現代的多種文體(《詩經》、《論語》、《易經》,甚至魯迅的擬古打油詩、巴金的散文等)進行了較廣泛的探究.此項工作雖目前尚無人涉及,但筆者認為它不可不探:格律詩、詞、曲皆有“平仄譜”[8](即“律”,相當于物理學圖表化的公式)它們暗涵對平仄均衡的量化追求;入派三聲等語音變遷對量化分析誤差的影響,也是詩界關注的問題,筆者初步預感到物理世界對稱性凱旋的理念正悄悄進入了“平仄”世界,它也悄悄幫助了如筆者這樣的愛好者比較簡單地進入詩的世界;它甚至會影響到未來兒童的“詩教”;孔夫子的“不學詩,無以言”在當今盛世可能迎來一些新的意境.簡化學詩方法使“平仄”大眾化,筆者拙篇不敢有標新求異之妄,其志趣是希望更多詩文愛好者把悟理(物理)與詩文相融通,百川歸一(易),從“易”有三義中得到快樂. 參考文獻 1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 2 中華文化易經.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7.6 3 曾任強.易經的奧秘.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4 倪光炯,王炎森.文科物理—物理思想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靜主編.實話實說豐澤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4 6 俞汝捷.學詩26講.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7 7 儒家經典詩經.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3 8 李新魁.實用詩詞曲格律詞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9.113.3 “平”聲“仄”聲的新符號
3.4 《詩經》平仄均衡的量化分析與探究[7]


5 詩中(甚至文中)平仄均衡的緣由與意義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