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軍
野外生存訓練營開張了
□鄭 軍

如果你誤入沙漠,滯留熱帶雨林,或者迷失在深山中,應該如何生存下去呢?從本期開始,石子兒開辦了野外生存訓練營,教大家如何絕境求生。今天先來上一堂開營課吧。
1944年,二戰即將結束,22歲的日本兵小野田被派到菲律賓盧班島服役,他的任務是在山區打游擊,襲擊美軍補給線。
一年后,日本宣布投降。當時小野田和另外三名日本兵隱蔽在山區,他們看到了美軍散發的促降傳單,聽到了戰爭結束的廣播,卻認定那是誘餌,堅持潛伏在山林里。
他們像野人一樣在森林里過了漫長的三十年,這期間兩名日本兵被當地警察擊斃,一人投降,只有小野田在堅持著。菲律賓當局曾經多次派人進山搜索,沿途留下傳單,告知他戰爭早已結束,但小野田就是不相信。
直到1974年,一個日本探險家來到盧班島山區找到小野田,并把他的長官谷田義美帶到菲律賓叢林里,已經52歲的小野田這才離開叢林,重返人間。
在野外度過了大半個人生,小野田回到文明社會后能做什么呢?你想不到吧?他在巴西開辦了一所野外生存訓練營,通過親身經歷傳授野外生存技能!訓練營的生意還特別火,有興趣嗎?
從進化史來看,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中約有百分之九十多的時間都生存在野外,住到屋子里也就幾千年而已。
因此,野外生存并不是奇跡,或者超人一等的本領,而是人人都必須掌握的生存手段。今天一些野外生存教材里講述的某些內容,比如識別野菜,半個多世紀前的中國農村孩子都能做到。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越來越多的技能已經消失了,現在只有通過特殊訓練,才能重新掌握這些本領。
有些同學不明白了,現在天天生活在城市里,學野外生存技巧干什么?有三個理由促使你關注這一并不“原始”的本領。
在戰爭情況下,士兵要在任何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聞名于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就是一次成千上萬人參加的“野外生存實踐”。在那些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里,就包含了很多野外生存的經驗。
即使對于那些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軍隊,掌握野外生存技能也是必須的。在科索沃戰爭中,一名北約飛行員的飛機被擊中,降落在敵方控制區。他憑借野外生存的本領逃過圍捕,最終回到部隊。
地質工作者也是野外生存高手。他們經常要去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野外生存技巧是無法生存下去的。筆者認識一對做地質工作的老夫妻,一起去野外時,他們能在山林中找到許多能吃的果子,還告訴我一些簡單而實用的小技巧,比如說用褲子抓魚等。
在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洪水、臺風經常來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野外生存技能可以幫助你渡過難關。
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不少人遭遇斷水斷電,甚至失去房屋,被困在山區里。如果掌握一些野外生存方法,他們中會有更多人等到營救人員的到來。救援人員同樣需要具有野外生存技能才能進山搜索,不然人沒救到,反而會把自己搭進去。
2007年3月18日,江西作家遲誠生參加湖北某雜志社舉行的筆會,隨隊到神農架山區旅游。途中他跌入坑穴里摔昏,同行的人都不知道,等他清醒后別人已經離開。遲誠生孤身一人在深山老林里徘徊,尋找路徑,他吃過蛇、蛙、蜥蜴、甚至螞蟻,遭遇過野豬,經受過食物中毒的考驗。72天之后,遲誠生才獲救,譜寫了當代野外生存的傳奇。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真實的野外生存離我們并不遠。
現在,野外生存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新興運動,擁有眾多的愛好者。小野田的訓練營中絕大多數人都是野外生存愛好者。一個人要想吃苦耐勞,并非懂一些吃苦耐勞的道理就行,必須真得去吃苦。而在大城市里,哪有那么多苦讓我們吃呢?野外生存就成了訓練意志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一些公司培養員工團隊精神的法寶。
作為一項運動,野外生存倍受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的人喜歡。記得讀大學時,筆者的一些同學來自山區,他們帶我進山去玩,隨處可以找到能吃的野菜、野果,甚至可以從樹上找到能吃的蟲子,那時我好羨慕他們。但他們對這些本領不以為意,最關心的是怎么到大城市里找份好工作。這倒是一個有趣的輪回,經濟落后地區的人們拼命往大城市趕,大城市的人們卻想走進大自然。
我們經常能看到許多老外,背著比人還高的大背包四處游歷,這也是一種野外生存經歷。前不久我在川西遇到一個新西蘭小伙子,他已經在中國西部轉了半年。野外生存不同于旅游,它帶有一定的危險性。那個新西蘭小伙認識一個徒步入藏的老外背包客,因為高原反應搶救不及時,死在了野外。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上野外生存運動,大量野外生存器具如軍用口糧、帳篷等成為熱賣商品。許多專業的野外生存公司專門組織愛好者深入高山和峽谷中探險。或許我們這個缺乏冒險精神的民族能改變一些基因吧。
怎么樣,你心動了嗎?從下期開始,我們將帶你走入沙漠、雨林、海島、極地……以及一切我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開始正式的訓練,準備好了嗎?
責編/石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