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德
英國廣播公司2月2日的一篇報道披露了一段隱藏了近50年的歷史:在1955年-1961年間,英國曾實施過一個絕密行動,招募英國年輕人學漢語,然后將他們送往遠東地區,從事對華監聽活動。
篩選新兵學漢語
20世紀50年代初,兩大陣營嚴重對立,英國擔心毛澤東掌權下的中國會冷不防地進攻香港,為了有所防備,英國政府決定組建一支可靠的情報小組,秘密前往香港地區,監聽中國大陸傳出來的信息。但是,當時英國方面也面臨著困境,因為沒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英國人能說漢語。
以“奈杰爾·威斯特”為筆名撰寫情報戰歷史的魯珀特·阿拉森披露說,英國情報機構作出決定,挑選符合國民兵役制規定的18歲(及以上)的青年,進行外語強化培訓,“這些年輕人要做出保證,不管他們喜歡與否,必須為英國服務兩年”。當時,應征國民服役的英國年輕人被派往馬來亞、朝鮮、肯尼亞和塞浦路斯等地,聰明的新兵們要面臨很多種語言的學習,當然,大多數人學的是俄語。
接下來,英國相關方面開始篩選具有漢語語言天賦的人。這個挑選過程就像一場猜謎游戲,因為沒有人能確定什么樣的人才最適合學習一門新外語,于是,一些古典語專家、實習會計師和藝術工作者也加入了這一秘密工程。
對于一些人來說,被選中學漢語完全是個意外。有一次,招募人員問一批新兵誰通過了法語普通級,這時一名新兵舉起了手,結果他被選中了。另一個名為雷吉·亨特的中選者則回憶說,當年他和兩個同伴打算學習俄語,當他們去見負責教育的軍官時,這名軍官問他們是否愿意轉學初級漢語課程。“‘是的,長官。我們不加考慮就立即答應了下來,那一刻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平心而論,這些漢語學員對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之前很少有人聽過漢語。經過嚴格的保密宣誓后,他們在偏僻的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開始接受漢語培訓。
軍營式漢語學習
戴維·麥克馬倫曾是當年受訓者中的一員,后來成了劍橋大學的漢語講師。戴維表示,他們接受了嚴格管制下的漢語學習,他現在明白這種教學方式是“語言教授的夢想”。他評論說:“最開始的兩周時間,用來反復吟誦正確的漢語拼音,以打下扎實的基礎?,F在你不可能讓大學生這樣去做,他們不會接受軍營式的學習方式——要知道這可是學習語言的最佳途徑?!?/p>
在被送往香港之前,學員們一般都進行了一整年的相關課程學習,而且,在他們前往香港途中,還能中途歇宿于一些令人羨慕的地方,例如的黎波里、羅馬、伊拉克、卡拉奇和新加坡。對于上世紀50年代的英國年輕人來說,香港是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邁克·華萊士也是當年的受訓者之一,他這樣回憶香港:“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街道看上去都擠滿了人群。如果你走進一個小巷尋找飯店,你就會發現治療最恐怖疾病的指示標志,上面印有醒目的彩色圖片。一切都是那樣的不同——那是一段激動人心的歲月。”
監聽中國空軍動向
一到香港,這批“漢語特工”就展開了工作,他們坐在收音機旁,頭上戴著耳機,草草記錄下他們所聽到的任何漢語信息。由于需要24小時輪流連續不斷地監聽,這份工作變得漫長而又枯燥,尤其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所監聽到的內容的重要性。
現在,他們終于知道,他們在記錄中國空軍動向和監聽中國飛機進出香港的情況時,每4個頻繁出現的數字其實就代表一個漢字。不過,當時每次換班交接工作時,他們對自己做了什么都感到茫然。據悉,這些人監聽到的信息是在香港進行評估,然后同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諜報機構共享。
依靠在英國的嚴格培訓,特別是技術語言和數字方面的訓練,監聽小組的成員驚喜地發現這個工作并不難。華萊士說:“一些中國人說話很慢、很清晰,好像就是要讓我們聽一樣。”約翰·諾里什則相當確信,中國人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因為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發現香港的最高峰上有一個巨大的無線電臺,他們在香港幾個酒吧的經歷似乎證實了他的猜測?!熬瓢膳写7骂^戴耳機的監聽員,問道:‘你在山頂上工作嗎?‘不,不,不,我們經常這樣回答,但很明顯這件事已經被外界所知。”
阿拉森認為,從冷戰大視角來看,英國這批監聽人員的作用相當重要,他們記錄下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人的日?;顒樱纱擞兄诹私庵袊鞣矫娴那闆r。例如,一旦中國有動員的跡象,英軍就能相應地在香港增加兵力部署。
據統計,在1955年-1961年這6年間,英國總共招募了大約300名對華監聽人員在香港活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華監聽任務結束后,這些“漢語特工”中的很多人從此與漢語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少人搖身一變,成為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利茲大學、愛丁堡大學和美國、加拿大以及新西蘭知名大學的漢語講師,而那些去商界發展的人也發現了學漢語的好處。▲
環球時報201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