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金
(福建省連城縣醫院,366200)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內外髁上以上約2cm范圍內的肱骨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骨折,好發年齡為5~12歲。肱骨下端較扁薄,髁上部處于疏松骨和致密骨交界處,前有冠狀窩,后有鷹嘴窩,兩窩之間僅為一薄骨片,為應力的弱點,加上肱骨外髁稍前屈,與肱骨縱軸形成向前30°~50°的前傾角,暴力傳導時髁上往往成為應力部位,故肱骨髁上易發生骨折。我院骨傷科于1998~2008年接診肱骨髁上骨折兒童85例,應用手法位復加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右側 48例,左側3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年齡4~13歲,平均7歲;傷后就診時間從半小時~9天,平均1天;骨折后直接來診62例,其他醫院或診所手法整復失敗而來就診者23例。其中橫斷骨折13例,短斜型骨折63例,粉碎性骨折9例;屈曲型26例,伸直型59例;尺側移位 38例,橈側移位23例。
整復手法:以右伸直型為例,患兒取坐位或抱坐位,醫者立于患側,一助手站于患兒左后方,雙手環抱患肢上臂中部。術者雙手環抱患肘,雙拇指按壓骨折遠端背側,雙手四指重疊以食指橈側為著力點頂住骨折近端掌側,于患肢外展90°屈肘70°前臂自然下垂于中立位與助手行對抗牽引,糾正患肢旋轉、短縮移位后,雙手拇指向前按壓骨折遠端,余指向后端提骨折近端,合力糾正骨折遠端移位(屈曲型則與此相反用力)。
夾板固定:伸直型骨折復位后,助手維持患肢屈肘90°,前臂中立位,選用夾板4條,前后板超肘關節,骨折遠端內側置一平墊,骨折近段外側置一塔型墊,骨折遠段后側置一坡型墊,尖端向上,扎帶三條分上、中、下三部捆扎,頸腕帶懸吊于胸前。
屈曲型骨折復位后,助手維持患肢于屈肘50°,前臂中立位,于骨折遠端內側置一平墊,骨折近段外側置一塔型墊,超肘關節前后內外四條夾板外固定,頸腕帶懸吊于胸前。2周后,固定患肢于屈肘90°功能位,前臂中立位。
術后處理:每隔2天檢查1次,注意患肢血液循環及腫脹情況,及時調整夾板松緊度。X線復查防止骨折再移位。固定期間,患者做握拳、屈伸腕關節等運動。
療效標準:優:肘關節屈伸功能正常,攜帶角正常;良:肘關節屈伸活動度受限10°以內,攜帶角減少或肘內翻5°以內;可:肘關節屈伸活動度受限 30°以內,肘內翻 6°~12°;差 :肘關節屈伸活動度受限 30°以上 ,肘內翻 13°以上 。
本組85例一次性整復成功67例,16例經2~3次復位成功;達到解剖對位或接近解剖對位58例,對位3/4的25例,2例手法復位失敗送往手術治療。臨床愈合時間最短 3周,最長 6周,平均4周。62例獲隨訪,隨訪時間3~6個月,平均4個月,結果:優 38例,良 16例,可7例,差1例。優良率87%。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骨折,易發生肘內翻畸形。目前認為肘內翻發生的原因主要有:①骨折時損傷肘部骨骺,造成生長不平衡。②骨折端內側被擠壓而塌陷或缺損,整復后仍有尺偏傾向。③骨折斷端不穩定,易發生尺偏。④復位不良及復位后前臂固定位置不當,置于旋后位,遠端受到旋后產生的向下作用力和骨折遠端肢體的重力作用,引起內傾,從而形成肘內翻。由于肱骨下端扁平而薄,骨折遠端向尺側移位后,很難維持在正常的生理軸位上。另外,肱骨髁上骨折后,肱二頭肌喪失了旋后的作用,旋前圓肌可將近側尺橈關節旋轉至旋前位,復位后盡管對位對線良好,但旋轉傾向仍然存在,易造成肘內翻畸形。雖然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能達到良好的對位對線,但創傷大,也難免肘內翻畸形的發生。
良好的復位和外固定可減少肘內翻的發生。本法在外展、屈肘、前臂中立位下牽引,肘前后肌力相對松弛,同時可對抗旋前圓肌對近側尺橈關節的旋前應力,有利于糾正骨折端的短縮、旋轉和尺偏移位。復位后于肘部加墊,置前臂于中立位,可對抗前臂重力及旋前圓肌對骨折遠端的尺偏旋轉作用,從而有效預防肘內翻畸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