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業
(山西省渾源縣中醫院,037400)
筆者運用活血化瘀寓于清熱利濕之中,從2008年開始,在臨床上運用自擬茵陳芍棗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89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組175例,其中男102例,女73例;年齡小于18歲46例,大于 28歲 129例;病程 5~10天。隨機分為治療組89例,對照組86例。全部病例均經乙型肝炎病毒抗體標志物檢測確定。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增高,血清膽紅素大于10mg/L,尿膽紅素陽性。肝功能檢查均異常,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
治療組用茵陳芍棗湯,基本方:茵陳60~120g,赤芍10~20g,大棗10~20枚。加減:腹脹加厚樸 10~15g;納呆加山楂10~30g;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加半枝蓮10~30g;大便秘結加大黃6~9g。每劑加涼水400ml浸泡30min,文火煎30min,煮2次,共取藥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小兒用量酌減。7天為1個療程,每周復查1次肝功能,4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服藥期間忌食油膩食物。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指數恢復正常;好轉:主要癥狀消失,膽紅素恢復正常,而其他項目不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結果:治療組 89例,治愈 56例,好轉 21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6.5%;對照組86例,治愈33例,好轉23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 65.1%。
中藥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與西藥療效有顯著性差異,中藥療效優于西藥。
副作用:治療組未發現明顯副作用,對照組出現頭痛13例,倦怠、乏力7例,肌痛5例,粒細胞減少 7例,低血壓5例,心悸2例。
急性黃疸型肝炎屬中醫學“陽黃”范疇,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述。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五疸之分,并擬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方劑一直沿用至今。其病因總由濕熱交結,不得泄越所致。或因外感時邪,或因飲食不潔,或因恚怒傷肝,損傷脾胃,致使脾運不及,脾失運化而停濕。一方面,濕遏氣機,使樞機不利,肝膽疏泄功能失司,脈絡瘀阻;另一方面,體內停留之濕邪久瘀化熱,濕熱熏蒸,濕得熱而益深,熱因濕而愈熾,侵擾肝膽,以致肝膽疏泄失常。肝失疏泄則膽汁排泄功能失常,溢于血分,浸淫肌膚,徹于周身,充斥內外而成黃疸。方中茵陳為治黃疸要藥,不僅有清熱利濕之功,又能解肝膽之郁,利膽退黃,故重用為君。另據筆者觀察,該病辨證無論分幾型,都存在血瘀這一共同點,并可獲得2項以上的血瘀證診斷依據。近代肝病大家關幼波教授言:“黃疸一病,病在百脈”,他治療黃疸時特別重視治血活血藥的運用,有言“治黃先治血,血行黃自卻”。伍用赤芍,使血流暢通,肝功能能較快恢復,不致有肝大等后遺癥,并有較快消退黃疸的作用。扶正(溫補)固本是治療黃疸的基本治則,這是因為濕、瘀的發生、發展以及去除均與正氣的強弱密切相關。《活法機要》中明確指出:“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肝實質細胞損傷及機體免疫機能的變化在肝炎黃疸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扶正補益藥可保護肝細胞、調控機體免疫功能,故佐之以大棗不僅調和諸藥,固護胃氣,又使大量苦寒之茵陳無傷胃之弊。全方藥僅3味,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利膽退黃之功,藥專力宏,諸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