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李偉勇 李建彪 石 云
1.河南省周口市交通醫院,466000 2.河南省周口市第二人民醫院3.河南省周口市南郊鄉醫院
2003~2008年,筆者采用穴位注射配合自擬建中愈胃湯內服,治療慢性胃炎(CHG)61例,療效甚佳,現報道如下。
本組92例CHG系住院及門診資料完整的患者,診斷符合《實用內科學》[1]診斷標準,幽門螺桿菌(HP)陽性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擬定的科研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痞滿診斷標準。將9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1例,其中男33例,女 28例;年齡18~69歲,平均 46歲;病程 6個月~16年。對照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17~68歲,平均45歲;病程6個月~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均相似,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穴位注射加口服中藥治療。①穴位注射:取中脘、足三里(甲組)與脾俞、胃俞(乙組)任一組穴位,常規消毒后,將內裝5%當歸注射液 2ml、2%普魯卡因注射液2ml的注射器針快速刺入,上下提插,得氣后注入每穴2ml。體質弱者輕刺激,慢推藥液;體質強者強刺激,快推藥液。1日1次,甲乙兩組交替注射。注射7日,休息3日。②自擬建中愈胃湯:黃芪25g,黃連10g,海螵蛸25g,貝母 6g,桂枝 10g,白芍15g,白術 15g,蒲公英30g,三七粉10g(沖),甘草5g。納少者,加雞內金、麥芽、谷芽;反酸者,加吳茱萸、煅瓦楞子;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氣虛者,加人參或黨參、茯苓、黃精;肝郁氣滯者,加柴胡、枳殼、香附 、木香;血瘀者 ,加丹參、蒲黃、當歸;濕熱明顯者,加黃芩、土茯苓;胃陰虛者加麥門冬、石斛。每日1劑,水煎分服,療程4周。
對照組用西藥三聯療法:奧美拉唑膠囊每次20mg,每日2次,早晚飯前口服,連服4周;阿莫西林膠囊每次0.5g,每日 3次,飯后口服,連用 1周;替硝唑膠囊每次0.5g,每日 2次,飯后口服,連服1周。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癥狀消失,HP檢測結果陰性;有效:癥狀減輕,HP檢測結果弱陽性;無效:癥狀無好轉,HP檢測結果陽性。
治療組61例中,顯效者59例(96.72%),有效者2例(3.28%),總有效率100%;對照組31例中,顯效者25例(80.65%),有效者4例(12.90%),無效者2例(6.45%)。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的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P<0.05)。
CHG是各種病因引起的疾病,尤其 HP感染是CHG發病的重要原因。中醫學認為,CHG屬于“胃痛”、“痞滿”等范疇。其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七情內傷致脾胃虛弱,外邪入侵,濕熱痰濁阻滯,氣機不利,脈絡不通,日久導致氣血虧虛,氣滯血瘀,而出現胃脘疼痛、痞滿、噯氣、反酸、納差,甚則神疲乏力,或見口干苦、大便干結等癥。其病位在胃,與脾、肝、膽關系密切,屬本虛標實之證。治宜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自擬建中愈胃湯中,黃連入中焦脾胃,苦寒解毒殺菌以祛邪,黃芪甘溫益氣,提高免疫功能以扶正,共為方中主藥。三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腫定痛。白芍養血斂陰;甘草甘緩益氣,清熱解毒,合為芍藥甘草湯是緩急止痛的名方。海螵蛸收斂燥濕、制酸止痛;貝母清熱散結、止咳化痰,合為烏貝散,是制酸止痛的驗方。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殺菌,尚有健胃作用。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桂枝溫中散寒,所含桂皮油能健胃祛風。共為輔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溫中散寒、益氣建中、活血化瘀之功。使邪去正復,氣機調暢,酸止痛消,毒解瘀化,臟腑協調,陰陽平衡,則諸癥全消。隨癥加減用藥,體現了中醫“因人制宜”的個體化治療。當歸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造血功能,抗氧化、抗損傷等作用。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CHG,可體現針刺、藥物、穴位三者的協同作用。與自擬建中愈胃湯劑相輔相成,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經濟方便,且未發現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58-1865.
[2]張萬岱,蕭樹東,胡伏蓮,等.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中華消化雜志,2000,20(2):117-11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