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蕓蘭
(江蘇省海安韓洋醫院,226621)
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BRG)68例,療效較好,并與西藥治療60例進行臨床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28例均來源于2004~2008年我院內科門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8例,男42例,女 26例;年齡19~71歲;病程6個月~9年。對照組60例,男 36例,女24例;年齡21~69歲;病程6個月~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鋁碳酸鎂咀嚼片0.5g,餐前嚼服,每日3次,服4周;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前2周每日1次,繼服4周;莫沙必利 5mg,每日3次,服 6周。有膽囊炎或膽石癥者加服丙谷胺0.4g,每日4次,連服4周。如合并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給予抗HP治療:阿莫西林1.0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g,每日2次,連服 2周。
治療組:在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上,聯用中藥治療,自擬和胃降逆湯,基本方:旋覆花15g,代赭石15g,黨參9g,白芍9g,茯苓12g,制半夏 9g,生姜 9g,海螵蛸 15g,黃連、甘草各6g,吳茱萸10g,柴胡9g,枳實9g。隨證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嘈雜者加百合15g,梔子12g;嘔劇者加竹茹10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g;有膽囊炎、膽囊結石者加金錢草30g,海金沙15g,蒲公英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飯后溫服,服6周。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正常,膽汁反流消失;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明顯減輕,膽汁反流明顯減少;好轉:癥狀和體征好轉,胃鏡復查,胃黏膜炎癥及膽汁反流有所減輕;無效:癥狀及胃鏡復查無變化。
治療組68例,臨床治愈 50例,顯效 12例,好轉5例,無效1例;對照組60例,臨床治愈29例,顯效14例,好轉9例,無效8例。
兩組1年內復發率:治療組復發1例,占1.47%;對照組復發11例,占18.33%。治療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膽汁反流性胃炎又稱堿性反流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BRG直接與膽汁反流有關,因幽門部炎性水腫、開放異常,胃、十二指腸動力紊亂,胃張力下降、排空延遲,膽囊功能障礙等,導致膽汁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間接可能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有關。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應予兼顧,選用鋁碳酸鎂能在pH 3~5的酸性環境下,與膽酸和溶血磷脂酰膽堿結合,減輕膽鹽對胃黏膜的損傷,同時還能中和胃酸;奧美拉唑快速強效抑酸;莫沙必利是選擇性H T4受體激動劑,通過激動腸肌層神經叢HT4受體,使神經末梢的乙酰膽堿釋放增加,從而促進胃排空,防止膽汁反流;丙谷胺為胃泌素受體拮抗劑,可對抗胃泌素,使胃酸分泌減少,還可抑制膽囊收縮素及改變膽汁成分,是較好的西藥組合用藥。本病在中醫學中稱為“膽胃同病”,屬“胃脘痛”、“嘔吐”、“嘈雜”等范疇。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為脾胃虧虛,升降失常;標實為郁熱上逆,濕熱內蘊,胃絡瘀阻。早期多肝膽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膽胃氣逆。肝失疏泄,膽汁不入腸中助脾運化反上逆于胃而出現胃脘脹痛或攻竄脅背,噯氣頻作、惡心嘔吐、胃灼熱感、嘈雜泛酸等肝胃不和之癥。久病必虛,升清降濁失常,漸見脘腹痞悶、納呆少食、便溏、乏力等脾胃虛弱之象。方中旋覆花消痰軟堅,降逆除痞;代赭石質重鎮逆,開胸墜痰;制半夏、生姜祛痰降逆,化飲和胃,與旋覆花、代赭石共用,則滌痰降逆力更著;柴胡疏肝理氣;黃連清瀉肝膽胃火;少佐辛熱疏利之吳茱萸,一防黃連苦寒,又可入肝鎮逆,下氣止嘔;白芍斂陰和營,柔肝止痛,助柴胡調達肝氣而防傷陰;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調暢氣機之功,又助黃連苦降破結;海螵蛸具有制酸止痛之功效;黨參、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肝膽疏泄正常,火邪得清,痰飲滌除,氣機通暢,胃氣和降,則痛嘔自止,諸癥悉平。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海螵蛸中所含碳酸鈣、磷酸鈣能中和胃酸;柴胡可增加排泄膽汁,配合胃動力中藥則能降低十二指腸緊張度;枳實能促進胃腸收縮蠕動;黃連等有抗HP作用;吳茱萸驅除胃腸氣體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白芍加甘草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和胃降逆湯與西藥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標本兼治,治愈率高,復發率低,是一種較理想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