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凌 吳忠會
(安徽省懷遠縣中醫院,233400)
患者,32歲,系因清宮術后41天、陰道流血9天于2009年2月10日入院,平時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08年10月22日,停經53天時出現陰道少量流血,為暗紅色,外院查尿妊娠試驗陽性,B超提示早孕,按先兆流產予黃體酮保胎治療10余天,血止。停藥3天后,癥狀再發,遂復查B超提示胚胎停育,行清宮術(刮出物未送病檢),清宮7天陰道出血基本停止,9天前再次出現陰道流血,量不定,多時如月經量,色暗紅,轉至我院。術后無性生活史,發病以來無發熱腹痛,無咳嗽咯血,胸悶不適,無陰道組織物排出,早孕反應不明顯。月經生育史:14歲初潮,周期30~32天,每次 4~7天,量中無痛經,G3P1,2004年、2005年各行人流1次,2007年11月順娩一男嬰,無產后感染及大出血史,產后6個月轉經,用避孕套避孕。
體檢:T36.5℃,P80次/min,R19次/min,BP 110/80m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神志清,體檢合作,全身皮膚稍蒼白,無黃染及水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頭顱五官無畸形,甲狀腺無腫大,雙側乳房對稱,未捫及包塊,心肺聽診無異常,腹軟,無壓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陰性,脊柱四肢對稱無畸形,活動自如,下肢無水腫。
婦檢:外陰:發育正常,婚產式。陰道:暢,可見少量暗紅血。宮頸:輕度糜爛,宮口閉,未見贅生物。子宮:前位稍大,活動可。附件(—)。
輔檢:2月1日尿(+),彩超右側宮角處混合性光團24mm×29mm,內見液暗區16mm×12mm,包塊周圍見部分環狀血流信號,子宮后方可見液暗區,35mm×15mm,子宮肌層回聲欠均勻。
入院診斷:①不全流產;②妊娠滋養葉細胞疾病待排除。入院后予抗炎及對癥處理,血 HCG定量1022.1U/L,不能排除胎盤滋養葉細胞疾病。入院第二天行宮腔鏡檢查,示:宮頸管平滑,宮腔深度8cm,內膜平整,中等厚度,左側宮角清晰可見,并見輸卵管開口,右側被胎盤樣組織遮掩。宮腔鏡診斷:右宮角妊娠不全流產,隨即在B超下行右宮角妊娠殘余物清除術,操作較困難,清除組織物約12g,次日復查B超,宮角混合光團消失。3日后復查血HCG402.6U/L。7日后陰道流血停止。清除組織物送病檢提示:壞死變性的絨毛及蛻膜組織。隨訪:術后18天查HCG15U/L。
宮角妊娠是孕卵種植于子宮與輸卵管口交界處子宮角的宮腔內,屬宮腔內妊娠范疇。診斷標準:①腹痛伴子宮不對稱性增大,繼以流產或陰道分娩;②宮腔鏡直視下發現子宮角一側擴大,伴有圓韌帶外側移位;③胎盤滯留在子宮角部。宮角妊娠發病率低,病因學尚不明確,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容易誤診誤治。其需要鑒別的主要情況有:正常宮內妊娠,輸卵管間質部妊娠,妊娠滋養葉細胞疾病等。宮角妊娠與輸卵管間質部妊娠均可有包塊自子宮角部向外突出。但宮角妊娠胚胎向宮腔內生長,圓韌帶位于包塊的外側,而間質部妊娠的胚胎向宮腔外生長,圓韌帶位于包塊的內側。兩者鑒別的困難在于疾病本身缺少特異表現,故應重視B超的檢查,施行人流術不能依靠尿HCG的升高即認為是宮腔內妊娠。人流后應認真檢查有無絨毛,未見絨毛應向病人說明,排除宮角妊娠,并且人流操作困難,不全流產多次清宮難以徹底,應想到宮角妊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