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春 馬玉鳳 劉勤珍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264400)
嬰幼兒消化道功能比較薄弱,受細菌感染后易引起消化不良。近兩年來我們共收治嬰幼兒急性菌痢297例,引起明顯消化不良的40例,現總結如下。
本組40例中,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2歲,1歲以內28例;母乳喂養3例,人工喂養37例。臨床表現:患兒開始不同程度的腹痛或哭鬧不安,腹瀉黏液膿血便,次數為 8~10次/日,伴有發熱、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大便常規:膿血便,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吞噬細胞。經應用頭孢噻肟鈉、思密達、口服補液鹽等治療,3~5日后,患兒無明顯腹痛,比較安靜,無發熱,但仍腹瀉,次數減為3~5次/日,大便性質也改變,有的出現蛋花樣便,有的出現黃綠色稀便。有2例較大患兒便中帶有未消化的小塊狀食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精神萎靡。大便常規:有脂肪滴或淀粉粒,多未查見紅細胞、白細胞、吞噬細胞,有8例查有少量白細胞。
1.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及細菌的侵入。應用廣譜抗生素可使本身腸道菌群嚴重紊亂的菌痢患兒出現菌群失調。據報道,健康兒童腸道需氧菌與厭氧菌之比近似于1∶1000,而腹瀉患兒兩者之比近似于1∶1。而腸道厭氧菌中占絕對優勢的雙歧桿菌等能合成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可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雙歧桿菌減少則不利于消化吸收。
2.人工喂養及喂養不合理。有研究表明:人工喂養兒腸內容物中,專性厭氧的雙歧桿菌占90%以下,而母乳喂養兒其雙歧桿菌的優勢高達99%,雙歧桿菌比例的下降導致多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再者,喂養不合理,比如時間間隔不規律,食物不適宜患兒,量過多或不足等都會導致患兒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本組患兒有3例自行停食1天,停食使腸道得以休息,從而使小腸黏膜病變恢復延遲,減少腸道消化酶活性和腸吸收率,減少細胞數和DNA-蛋白質含量,使黏膜生長低下甚至萎縮,導致消化吸收不良的惡性循環。
合理選擇抗生素,盡量注意保持微生態平衡。
選擇抗生素時保護腸道生理性厭氧菌占據99%以上,如雙歧桿菌、乳桿菌。
盡量根據藥敏選擇窄譜抗生素。
選用最小有效治療量的抗生素。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為治療措施的改進提供動態信息。重點注意大便性質的改變,在肉眼辨別大便性質發生改變的基礎上,進一步化驗或治療過程中每隔2日行大便化驗1次。若確系消化不良時,即調整用藥,如加用助消化藥,腸黏膜保護劑及微生態調節劑等。
加強飲食護理,推廣乳酸類飲料及雙歧桿菌奶的飲用。因乳酸類飲料含有乳桿菌,蛋白質含量>1%。雙歧桿菌奶含活菌數高達108/ml,且蛋白質部分被分解成多種氨基酸,脂肪部分被分解成脂肪酸,乳糖部分被分解成乳酸,是適合于腹瀉患兒的最佳治療飲食。飲食營養應為少糖、低脂、適量蛋白質、高維生素,并補充適量微量元素及足量的水分和鹽。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大力提倡母乳喂養。母乳中的主要營養成分適合于小兒需要,易于吸收,并且母乳中含有抗體及各種維生素,有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發生。
提高業務能力,嚴謹工作態度。急性菌痢是夏秋季節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在臨床工作中要熟練掌握急性菌痢及本病所致并發癥的治療與護理。工作認真、負責,全面觀察,及時調整治療與護理方案,避免將菌痢引起的消化不良誤診為菌痢癥狀而延誤治療時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