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周艷杰)
有人說:真正的中醫在民間。有人想:一招鮮,吃遍天……本書是一位基層中醫40年臨床經驗的總結。不管您是功成名就的中醫專家、教授,還是初出茅廬的“杏林少年”,相信都能從本書學到幾招地道的治病絕活。
——題記
2009年12月31日晚上11點,我跟排版的小伙子說完“再也不改了,謝謝”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郭永來老先生的《杏林集葉》是一部很有內容的原創著作,我有幸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全程經歷了該書的誕生過程,可謂感慨良多。
2009年7月,承蒙趙寶峰先生的推薦,我第一次瀏覽了華夏中醫論壇(原岐黃中醫論壇)上郭老的文章,其中諸多新穎的觀點吸引了我。如蛋黃油治皮膚潰瘍,是我多年前聽到的一個偏方,但始終不清楚具體做法。眾里尋她千百度,竟然就在一個基層中醫的博文里。再如鎮肝息風法,許多人以為是張錫純的原創,因為他的鎮肝息風湯名氣很大。其實,該方的應用乃始自西昌老人喻嘉言。
郭老身在基層,對眼下發表論文的“規矩”是否清楚,我不得而知,可像他這樣把治病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作者的確是太少了。我由此推斷,這可能是一個不懂得修飾的原創作者,而不是靠鼠標游走于網絡與剪切板之間的做書者。
在后來的選題立項過程中,出版社領導也是看中了郭老書稿中的諸多“干貨”,迅速做出回應,并交代一定要做好書稿的編輯工作。一位老社長在三審意見中寫到:“此書很有特色,能吸引人。或許有人說,都是案例,用到別人身上不一定行。但我要說,任何偶然性都蘊有必然性,最珍貴處在于其真實性,此比發表幾十例、幾百例的臨床報道要真實得多!”
實事求是,是做學問的基本原則,可如今“真實”卻成了學術界難得一遇的境界。在編輯《杏林集葉》的過程中,我會時而啞然失笑,時而又淚眼朦朧,而這一切,全拜她的“真實”!
在“壽胎丸治滑胎一例”篇中,郭老將胎孕比作種地,“試想,土地再好,如種子不好,能長出好的莊稼來嗎?一個‘大頭癟子'的種子,即使長出苗來,也會自己逐漸枯萎而死的。”
在“學醫簡歷(代序言)”中,年輕時的郭老面對藥瓶上寫的“復方氯化鈉”,不知是什么好藥,壯著膽子去問醫生。結果醫生的態度十分惡劣,嚇得他不敢再問……可以想象,一個患者家屬面對不可一世的醫生時,心情是何等忐忑,自尊心是多么地脆弱!而在此情景下萌生的學醫動機,又是多么地強烈!
一個鄉村青年,在沒有名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學成才,其艱辛可想而知。如今,當他已名播當地,并在中醫界小有名氣時,回首來路,雖然不免有些許自豪,但仍是那么樸實和可愛。整本書中,我似乎都在“聽”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一個基層中醫的熱情與淡定。不管是得意之治,還是“惜走麥城”,郭老都會原汁原味地告訴我們,讓我們學得到經驗,更記得住教訓。
進入21世紀,中醫學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有人針對中醫在實驗醫學方面的不足頻頻出擊,甚至拋出了“取消中醫”的言論;另一方面,國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對“非典”、“甲流”等重大疾病,再次將信任的目光聚焦于中醫。如何應對挑戰,抓住機遇,是每一個中醫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眾所周知,中醫學之所以兩千多年來綿延不絕,就是因為她深深根植于民間,真正為最廣大的百姓解決了某些方面的實際問題。
與聲名卓著的專家、教授相比,諸如郭老這樣的基層中醫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沒有高級職稱,甚至沒受過中醫高等教育,有的只是對中醫的摯愛,對臨床的執著。他的語言樸實,見解獨到,是老百姓眼中原汁原味的中醫。總結基層中醫的臨床經驗,免其在歲月長河中湮沒,是中醫學術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醫圖書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葉誠輕巧,敢與君共集,
莫道鄉醫癡,不懈終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