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醫院,037008)
我科2006年4月~2009年3月在臨床治療復治肺結核病的過程中加用了中藥六味地黃湯為主的中藥制劑,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在住院患者中診斷為復治肺結核的患者,不存在基礎疾病及相關因素的共12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4例,對照組64例。治療組中男42例,女22例;20~40歲9例,41~60歲39例,60歲以上16例。對照組64例,男4例,女23例;20~40歲12例,41~60歲42例,60歲以上10例?;颊叽_診后列入觀察對象,分別填寫《六味地黃湯在治療肺結核的療效觀查表》或《六味地黃湯在治療肺結核的療效觀察對照組表》一份,療程結束后總結。
治療前臨床癥狀情況:治療組:發熱30例,盜汗58例,咳嗽30例,乏力30例;對照組:發熱 18例,盜汗42例,咳嗽18例,乏力6例。
對照組采用西藥復治抗癆方案(對氨基水楊酸鈉異煙肼、利福平/利副噴丁、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丙硫異煙胺/乙胺丁醇或根據藥敏試驗給予抗癆藥物)治療,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給予去痛片,或肌注安痛定、柴胡注射液,口服復方甘草片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西醫抗癆方案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湯為主的中藥制劑治療:熟地黃24g,山茱萸12g,牡丹皮 9g,山藥 12g,茯苓9g,澤瀉9g。如發熱甚加知母6g,黃柏 6g,地骨皮15g,生地黃易熟地黃咳嗽甚、痰血加百部12g,白及9g,川貝母6g,杏仁6g。失眠、多夢、心悸、精神差加遠志12g,茯神12g。如胸背部痛、脅痛,丹參易牡丹皮。盜汗加浮小麥15g,黃芪15~24g等。納呆、乏力、胃部有燒灼感,生地黃易熟地黃,加石菖蒲12g,焦三仙30g。采用中藥煎藥機,煎成每袋150ml,每次1袋,每日 2次,口服,一般需服藥3周以上。出院時改為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次9g,每日2次,療程為2~3個月。老年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
治療后癥狀緩減情況:治療組:發熱:1周24例,2周4例,無變化 2例;盜汗:1周32例,2周4例,無變化22例;咳嗽:1周22例,2周 8例,無變化 0例;乏力:1周20例,2周4例,無變化6例。對照組:發熱:1周 12例,2周 2例,無變化4例;盜汗:1周 0例,2周0例,無變化42例;咳嗽:1周0例,2周6例,無變化12例;乏力:1周0例,2周0例,無變化6例。
發熱癥狀治療組1周內緩解率為80%,2周內緩解率為93.3%;對照組1周內緩解率為66.7%,2周內緩解率為77.7%。盜汗癥狀治療組1周內緩解率為55.2%,2周內癥狀緩解率為62.7%,而對照組為0。咳嗽、乏力等癥狀也有一定的緩解。由此可見,中藥治療肺結核近期療效肯定,且在臨床觀察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中醫學稱肺結核為“肺癆”、“肺瘵”等,其病理本質為陰虛,發病過程中常因傳變而致五臟虧損。治療一應殺其蟲以絕其本,二應補其虛以復其元。
復治肺結核的患者大多病史長,有過用藥史,或因不能耐受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停藥,或因癥狀減輕不重視而治療不充分,或因經濟原因或其他因素而治療不充分,或因治療失敗而致,或因耐藥而致慢性排菌病史。這樣的患者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臟腑陰陽功能失調。大多表現為消瘦、乏力、失眠、納差、盜汗、骨蒸潮熱、自汗、舌淡胖伴有齒印,或舌光紅無苔,脈微細而數,因此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
六味地黃湯自古就有治療肺癆的記載。具有滋陰補腎,虛則補其腎的作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生血生精;山茱萸溫肝逐風,澀精秘氣;牡丹皮瀉君相之伏火,涼血退蒸;山藥清虛熱于肺脾,補脾固腎;茯苓滲脾中濕熱而通腎交心;澤瀉瀉膀胱水邪,聰耳明目,具有斂汁止汗的作用。六經備治,而寒燥不偏,兼補氣血。隨癥加減對改善結核病的臨床癥狀效果確切。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生地黃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免疫能力而對多種感染有效,同時能保護肝臟,有防止肝糖原減少,抗內毒素的作用。丹參可改善血脈運行,促進結核硬結鈣化或空洞閉合,護肝降酶,能有效改善結核及化療藥物的中毒癥狀。
通過臨床觀察加用中藥治療可以盡早減輕臨床癥狀,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體力,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規律用藥,順利完成整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