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王宏霞
(河南省焦作市中醫院,454000)
絕經前后諸證是婦科常見病,是指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圍繞月經周期的紊亂或絕經出現明顯不適證候,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膝酸痛、面部和肢體浮腫等一系列癥狀。筆者2001~2008年,對絕經前后諸證的患者采用中藥內服配合耳穴貼壓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96例全部為門診患者,年齡31~58歲,平均51.5歲;其中未絕經68例,已絕經28例;病程1月~6年。
診斷標準[1]:45~55歲的婦女;出現月經紊亂或停閉;或者40歲前卵巢功能早衰;或手術切除雙側卵巢以及其他因素損傷雙側卵巢功能;表現為烘熱汗出、煩躁易怒、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膝酸痛、面部和肢體浮腫、皮膚蟻行樣感、情志不寧等一系列癥狀;婦科檢查子宮大小尚正常或偏小;血清 E2水平降低;促性腺素(FSH 、LH)增高。
病例排除標準:排除心血管疾病、精神神經疾病。
口服中藥方:淫羊藿30g,熟地黃10g,山茱萸 10g,菟絲子 15g,何首烏10g,枸杞子 10g,杜仲 10g,山藥10g。偏陽虛者加鹿角霜、肉桂;偏陰虛者加旱蓮草、麥門冬、百合。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飯后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耳穴貼壓:神門、肝、腎、內分泌、內生殖器等穴區。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作耳穴貼壓。夏天隔日1換,冬天4日1換,雙耳交替使用,10日為1個療程,休息5日,進行第2療程。4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療效標準[2]:治愈:烘熱汗出、情志異常等癥狀消除。好轉:諸癥減輕。未愈:諸癥無變化。
治療結果:治愈74例,占 77.08%;好轉 18例,占18.75%;無效4例,占4.17%;總有效率95.83%。
絕經前后諸證西醫學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更年期是女性生理的一個階段。西醫學認為本病是女性卵巢功能逐漸減退甚至完全消失的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生理過程中,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并導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等反饋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而出現一系列植物神經紊亂的臨床表現。治療上采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而長期服用雌激素有致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其安全性在學術界仍存在分歧。中醫學認為,更年期是腎氣漸衰,天癸漸竭,沖任功能減退,繼而導致月經失調或斷經,即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功能衰退,引發諸臟甚至全身機能失調。本病病位在胞宮、沖脈、任脈,涉及腎、肝等臟腑。以腎虛為本,可累及心、肝、脾等臟。治療上應注重滋腎益陰,佐以扶陽。同時要調理脾胃,疏肝養心。口服方藥中熟地黃、何首烏養血滋陰,補精益髓;淫羊藿補腎壯陽;枸杞子、菟絲子、杜仲補養肝腎;山藥、山茱萸益氣養陰,補脾益腎。淫羊藿具有天然弱雌激素,故重用之。全方共奏補腎益脾養肝之功。耳穴中神門能安神定志;腎能滋腎補腎;肝能疏肝理氣,調節氣機;內分泌、內生殖器穴能調理胞宮沖任。中醫治療本病,從調整腎陰陽失調達到調沖任以充養天癸,從根本上進行治療,尚未發現有明顯毒副作用。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可以配合心理疏導,社會調節,生活調攝,進入圍絕經期前治“未病”,使得進入經斷前后時期身體各器官的退行性改變相對緩慢或減輕出現,從而減少絕經前后諸證的發生。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70.
[2]韓新峰.中醫常見病癥診療常規.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