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德
清嘉慶年間,有一個叫周維城的人。因為孝順父母而遐邇聞名。據說,有一個老頭看到周維城,沒說幾句話,就無可救藥地喜歡上了,當下。便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
這個事有點夸張,但更特別的事還在后邊。
有一個曾跟他一起做過買賣的朋友,活得有點落魄,實在混不下去了,跑到他這里,希望能得到救濟。周維城二話沒說,便拿出錢來資助他。
然而。朋友走的時候,有人從他的行囊里搜出了店里的東西,大家都很氣憤,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周雛城。哪知,周維城趕緊讓人把搜撿出來的東西放歸到朋友的行囊里,從哪里拿的還要放到哪里,而且還特別叮囑大家,不要說破這件事。后來,朋友再來的時候,周維城待他還像原來一樣。
店里的伙計們都覺得他太過善良了。他笑笑,說,有兩個人的故事,我一直忘不了,也講給你們聽聽。
一個人姓昊,徽州人,在富陽一帶做買賣。每年的年根底下,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要懷揣好多金子,奔走在里巷之中。只要碰到窮人家,他就會把金子放在這家人的院里。而且,還做得悄無聲息。也因此,好多窮人家的年,過得有滋有味,卻沒有一家知道。這錢是誰給他們的。
另一個人姓焦,江寧人。有一次,他帶三百金來富陽做買賣,正趕上江水暴發,好多人家都被水淹了。他急了,拿出三百金來。說。誰能拯救落入江水中的人,救起一個,我就給一金。此語一出,會水的人,紛紛下去救人。他沒有食言,好多落難的人被挽回了生命。他出錢,為他們買吃的喝的,水惠過去之后,還給他們盤纏,送他們上路。那一次富陽之行,他買賣沒做成。卻把三百金花得一干二凈。然而。自始至終。他沒有說過一句憐惜的話。
周維城講完故事之后,店里的伙計們怎么樣了,我們無從得知。但周維城的這個事讓我聯想起了另一個人——陳光標。
有“中國首善”之稱的企業家陳光標小時候家里特別窮。為了分擔家里的貧苦,他挑著水到幾里之外的集鎮上去賣。他清楚地記得,盡管他使出渾身力氣吆喝——賣水啦。賣水啦,1分錢隨便喝!然而,沒有人來買他的水。
就在這時,一個讓陳光標永生不忘的陌生人,走到了水桶前。他摸出兩毛錢來,給了小光標,說,孩子,我買水。然而,他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三兩口,然后,留下一個微笑,走了。
當時的兩毛錢,對于小光標來說,不啻于一個天文數字。他緊緊地攥住了這兩毛錢。也為他的人生攥住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而那個溫暖的微笑,也最終讓這顆種子,長成了今天善行天下的參天大樹,
我把這兩個人的故事寫出來,只是想說。在人性的大美面前。有三種人:一種是麻木冷漠的人:一種是相形之下,意識到自身阜瑣的人;而另一種人,卻用溫暖點燃了他人的溫暖,用善良喂養了自我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