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健
前幾天,到機場送女兒回新加坡。女兒進港辦理登機手續時,朝我們揮揮手。算是告別了。女兒從小就不撒嬌,性格也很剛強。即使離刺時,也不會掉下一滴眼淚。甚至不會流露出多少依戀之情。所以,我常說:“我的女兒勝似兒子。”我和她媽望著女兒的背影,心中涌出幾絲難舍之情。盡管這是第四次送別女兒了,但是,離別依然充滿著濃濃的苦楚。
一對和我們年齡相仿的老夫妻,也來給女兒送行。他們的女兒臨進港時,深情地望了父母一眼。然后。默默地擁抱了父親,又擁抱了母親。當她擁抱父親時,父親沒有動彈,盡情享受著女兒的愛:當她擁抱母親時,母親也緊緊地摟住女兒。看得出來。女兒的擁抱絕不是例行的儀式,而是充滿著對父母的愛和留戀。當女兒擁抱父母時,彼此都沒有說一句話,也許,這個擁抱已經窮盡了世上的一切話語。
這一幕。深深打動了我。我羨慕地對那位母親說:“您女兒真浪漫。”那位母親笑了。笑得很甜蜜、很幸福。她回答道:“我女兒在澳大利亞呆了5年。”言外之意是女兒接受了外國的風俗習慣。擁抱確實是外國的風俗,不過。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和外國的文化早已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就拿給病人送鮮花來說,如果在20年前,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按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鮮花僅僅是表述祝賀的意思。人家生了病,你卻送鮮花表示祝賀,豈不是詛咒人幺?沒想到,短短幾年工夫,中國就流行給病人送鮮花了。那一枝枝鮮花給沉悶的病房帶來了生機、活力和亮麗。
我覺得。擁抱也和鮮花一樣。能夠給人們帶來溫馨。幾年前,社會上曾風行了一陣“抱抱團”,就是提倡用擁抱采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遺憾的是,“抱抱團”只是讓人們茶余飯后議論了一陣,并沒有開擁抱之先河。也許。中國人的感情是含蓄的、矜持的。不過,我倒以為奔放的、外露的感情更能融合人際關系,更能滿足人們的感情需要。
當我們還難以去擁抱一個陌生人時,至少,可以把擁抱引進到家里。至少,我是非常希望女兒能給我一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