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勇,顧再柯
(1.麻江縣水利局,貴州麻江 557600;2.貴州省水土保持監測站,貴州貴陽 550002)
麻江縣共和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做法及思考
羅 勇1,顧再柯2
(1.麻江縣水利局,貴州麻江 557600;2.貴州省水土保持監測站,貴州貴陽 550002)
石漠化;綜合治理;做法;建議;共和小流域;麻江縣
麻江縣是貴州省 2009年石漠化治理試點先進縣,該縣共和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項目是黔東南州的優良工程。在試點項目實施中,麻江縣的主要做法是:加強領導,分工協作;建章立制,完善建設管理制度;強化施工督查,確保工程質量;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人口管理,擴大勞務輸出,減輕人為干擾,促進生態修復。針對存在的群眾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不高、項目建設管理不夠規范、工程設計深度和執法力度不夠、管護不嚴等問題,提出了加大宣傳和投入力度、調整實施組織模式、加強前期工作、加強監督執法和管護工作等對策。
2008年 2月,國務院批復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規劃用 3年時間(2008— 2010年)在貴州、廣西、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東的 100個縣開展石漠化治理試點工作,麻江被列為試點縣之一。
麻江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共和、回龍灣塘、龍山、下壩、羅伊、翁保、咸寧等 7條小流域開展了石漠化治理試點工作,綜合治理面積 62.09 km2,占全縣石漠化面積的 20.8%。共和小流域被列為一期治理工程于 2008年開始實施,2010年 1月 25日通過黔東南州發改委組織的竣工驗收并被評定為優良工程,麻江縣也因工作突出而被評為 2009年貴州省石漠化治理試點先進縣。該縣在項目實施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績,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探索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和途徑,及時對過去的工作進行梳理和總結,對進一步做好下階段工作和提高治理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共和小流域總面積 35.64 km2,其中石漠化面積 10.14 km2,潛在石漠化面積 8.54 km2。治理前,項目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2 376元,共有貧困人口 1 046人,是麻江縣石漠化較為嚴重和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地區之一。
經過項目的實施,共和小流域共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 9.45 km2,其中新建梯田 21.88 hm2,封山育林 764 hm2,種植經濟林41.33hm2,種草 118.44hm2,建羊圈 1 802.4m2、豬圈 3 500m2、雞舍 27 600m2、青貯窖 2 132 m3,建山塘 1座、蓄水池 53座、引水渠 9.88 km、谷坊 2座,鋪設人飲管道 24.03 km。治理后項目區林草覆蓋率由 26.99%上升到了 51.91%,基本農田累計達到731.84 hm2,人均達到0.12hm2,1 500多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到了 2 658元,貧困人口減少到了 1 003人,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麻江縣委、縣政府對石漠化治理試點工作非常重視,從一開始就將治理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多次到項目區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工作方案,安排部署相關工作。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為副組長,農、林、水等部門及項目區鄉鎮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石漠化治理試點工作的決策、指導及協調工作,并按照部門職能和專業特點對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的具體工作進行了明確分工,由發改部門牽頭,水利、林業、果品及畜牧 4個部門負責項目初步設計、措施實施等工作。各部門在治理試點工作中責任明確、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貴州省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管理辦法(試行)》為指導,結合工作實際,麻江縣適時制定了《麻江縣紀委常委聯系項目實施單位工作制度》、《麻江縣項目實施報告制度》、《麻江縣項目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及《麻江縣涉農項目資金實施責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了石漠化治理試點及其他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部門嚴格按照主要領導負責制、項目法人責任制、建設合同管理制、招標投標制、備案制、項目公示制等相關制度的要求開展工作,保障了實施工作的穩步推進。
麻江縣畜牧、林業、水利及果品 4個部門從本部門抽調技術骨干 5人,長期堅守在施工現場,負責治理技術的指導、培訓及施工質量的檢查工作,幫助治理區群眾解決技術困難,督促施工單位嚴格按照相關規程規范組織施工。對發現的質量問題,及時召集施工單位和治理區群眾分析事故原因,研究補救、整改措施,整修或返工達到要求并經現場技術人員確認后,才能開展下一道工序或其他部位工程施工。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施工單位及治理區群眾因施工質量不合格,頻繁返工造成的材料、人工、資金等方面的損失和工期的拖延,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工程質量。
由于國家投資標準偏低,加之縣級財政困難,治理區經濟條件落后等,僅靠國家補助的資金難以完成規劃治理任務。為有效解決建設資金不足問題,麻江縣通過引進外來企業、發展當地大戶和整合相關項目資金等,有力地推進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2008年以來,該縣先后從四川省、黔東南州凱里市等地引進正祥農業、新華貿易等公司及個體企業投資417.18萬元,在項目區種植藍莓 19.07 hm2,建年出欄 300頭生豬的養殖場 1個、最大養殖量達 20萬只的蛋雞養殖小區 1個;通過適當補貼、重點扶持的方式,發展當地村民楊松等 10余戶農民投資 34萬元,建成了最大養殖量達 20萬只的蛋雞養殖小區 2個;整合草地畜牧業、扶貧、人飲安全、煙水配套等項目資金 141.58萬元,完成 24.03 km人飲管道鋪設,建山塘 1座、蓄水池 53座、引水渠道 1.7 km,引進種羊 571只。
加強項目區計劃生育國策宣傳教育工作和對計劃生育違法案件查處力度,進一步控制人口增長,有效地緩解了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為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促進農村人口轉移,2008年麻江縣聘請有關專家到項目區舉辦了 2期烹飪、焊工等專業技術免費培訓班,參加培訓農民共 145人。為有效解決農民外出找工作難等問題,該縣專門組織工作組到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的知名企業進行考察,并結合實際聯系一些生產經營條件及社會信譽較好的企業直接到項目區招聘人員,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據統計,2009年項目區外出務工人員達 809人,占勞動力總數的 33.28%,較 2007、2008年分別增加了 14.37%和16.11%。這樣做不僅較好地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高了農民收入,而且減輕了人為因素對大自然的干擾,促進了生態自我修復。
麻江縣水、熱條件較為優越,當前林草植被保存較好,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較強,因石漠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還未充分顯露出來,以致項目區部分干部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淡漠,加上當前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農民對靠種地發展經濟的信心不足,主動投入、參與石漠化治理工作的農戶還不夠多,治理工作的開展主要靠的是政府。
當前國家石漠化治理資金屬補助性質的資金,投資標準普遍偏低,項目批復資金與實際建設需要存在較大差距,加上麻江縣地方財政困難,無力投入足夠資金開展項目建設監理、效益監測等工作,致使項目建設管理不夠規范。
石漠化治理試點設計成果還未完全達到相應工作階段要求的技術深度,一是土地利用等基礎資料數據存在較大誤差或錯誤,直接影響了對項目區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技術資料的正確分析和治理措施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同時由于本底值不準,使項目區治理前后各項監測指標失去可比性,監測工作前后脫節,影響了監測精度和監測工作正常開展。二是措施配置不夠系統,存在坡改梯、田間生產道路未設置截、排水系統,經濟林、人工草地未配置蓄水灌排設施,在有林地或灌木林地內進行封育等不合理情況,影響了治理措施防護功能的整體發揮。
由于設計深度不夠,加上建設用地協調困難,導致部分建設內容被迫調整或變更。
治理區部分群眾只顧及個人眼前便利,不愛護治理措施,不遵守封禁規定,還偷偷到已明文公告的封禁區域進行割草、砍柴和放牧等活動,有的甚至為了通行方便竟將剛剛建成的引水渠挖掉。個別管護人員責任心不強,管理不善,導致部分輸水、供電設施出現了被盜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又得不到及時修復的現象,影響了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和效益發揮。
應進一步加強對石漠化成因、危害及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的認識,宣傳水土資源、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對防治石漠化的重要意義,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石漠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防治工作中來,構建全社會防治石漠化的格局。
加大資金投入,首先,國家應及時根據市場變化對石漠化治理項目投資標準進行合理調整,確保項目設計概算投資的可操作性。其次,地方黨委、政府應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確保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再就是要進一步加強相關項目整合力度,充分利用水土保持、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基本農田建設、“三小”工程、土地整理等功能相近項目的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各投其資,各記其功”的原則,共同投入治理。
應及時調整當前所采取的臨時性抽調人員開展工作(設計、建設管理及監測等工作)的項目實施組織模式,由縣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從相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機構,除項目建設、實施單位外,還應將國土、統計等相關部門納入,專門負責石漠化治理相關工作,減少干擾因素,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應加強對工作組人員相關技術和業務的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管理工作水平。
從前期工作開始,就應積極與治理區村、組群眾進行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征求其意愿,正確引導其需求,并結合相關技術規范,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模式和技術措施。前期工作一定要扎實,第一手資料必須詳實、準確。在有效防治石漠化的前提下,盡量安排一些群眾喜歡的“短、平、快”項目,使群眾能夠在短期內從石漠化治理中獲得實惠,進而激發他們參與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坡改梯、人工種草、經濟林、田間生產道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需占用農民現有耕地的措施,在規劃布局前,設計人員應初擬多個備選方案,經建設用地涉及群眾開會評議選定后,再由項目區村、組提出建設申請(須附農戶愿意提供建設用地使用權承諾書),再確定最終方案。這樣既可有效解決建設用地協調問題,又保證了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減少項目變更的幾率。
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果來之不易,應加強監督執法和管護工作,保護和鞏固治理成果,充分發揮工程效益。應及時建立一支強大、精干的高素質石漠化生態環境監督執法隊伍,建立健全監督執法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石漠化治理成果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健全管護工作相關機制,特別要建立嚴格的獎罰制度,加強對管護工作的培訓、指導和檢查力度,有效落實各項制度和措施,確保治理措施的正常運行和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貴州省巖溶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61.92%,石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 21.34%,占巖溶面積的 34.47%,是全國石漠化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問題已成為我省最為突出、急需解決的重大生態問題。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保護我們的家園和生存空間,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認真總結各地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的經驗,對大規模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麻江縣共和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實施組織模式、建設管理措施在貴州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供其他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的地方借鑒和參考。
S 157.2
C
1000-0941(2010)10-0055-03
羅勇(1977-),男,貴州麻江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及建設工作。
2010-08-02
(責任編輯 張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