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麗
(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東曲礦,山西省古交市,030200)
★煤炭科技·地面工程及管理★
鋼筋混凝土現澆樓板裂縫產生原因及對策
王改麗
(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東曲礦,山西省古交市,030200)
本文從施工的角度出發,探討鋼筋混凝土現澆樓板裂縫產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鋼筋混凝土 現澆樓板 裂縫
從施工角度來說,影響樓板開裂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的養護、混凝土的振搗、鋼筋安裝、早期加載等。
1.1 混凝土養護的影響
混凝土的保濕養護對其強度增長和各類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別是早期的妥善養護,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及減小混凝土外表面的碳化深度,從而減小因混凝土碳化而產生的收縮裂縫。過早的養護會影響混凝土的膠結能力;而過遲的養護,混凝土會因受日曬風吹令其表面游離水分過快蒸發,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從而產生急劇的體積收縮,此時的混凝土早期強度低,未能抵抗該種收縮應力而產生開裂。
1.2 鋼筋綁扎安裝質量的影響
(1)鋼筋綁扎均勻牢固可以有效的防止裂縫寬度在個別處擴大。但在實際施工中,由于鋼筋綁扎的不牢固,混凝土振搗后會產生鋼筋偏位現象,進而削弱鋼筋對混凝土樓板開裂的約束作用。
(2)工程施工中各工種交叉作業,樓面負筋位置的正確性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鋼筋經踩踏后會出現彎曲、變形,減少了部分板負筋的有效高度,使樓板上部抗拉能力大幅降低,導致樓板出現裂縫。
1.3 早期堆載、加載的影響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混凝土強度達到1.2 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但在工程實際施工中為了搶時間,趕進度,在現澆板或混凝土尚處在初凝和終凝階段,就任意踩踏,搬運材料,集中堆放磚塊、砂漿、模板等。過早的加載,人為地造成了樓板裂縫。
1.4 模板的影響
(1)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淋水不足,過分干燥,澆筑混凝土后,因模板吸水量大,導致混凝土的收縮,進而產生裂縫。
(2)在實際施工中,未能及時測定混凝土強度,往往人為地規定混凝土的拆模時間,導致混凝土未達到施工規范的強度要求就拆模,此時樓板的承載能力低于設計允許荷載,使樓板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受載產生裂縫。
1.5 混凝土振搗的影響
施工中過分振搗混凝土后,粗骨料沉落,水、空氣被擠出,混凝土表面因泌水而形成豎向體積縮小沉落,從而形成表面砂漿層,它比下層混凝土有較大的干縮性能,待水分蒸發后,容易形成塑性收縮裂縫。
1.6 混凝土澆筑的影響
混凝土澆筑后,沒有進行適當的二次抹面。適當的二次抹面,可以控制混凝土初凝后出現的細微干縮裂縫的進一步開展,并使之縫合,從而可以大大降低裂縫發生的幾率。但是過分抹平壓光,會使較多的細骨料浮到混凝土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漿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水泥漿中的氫氧化鈣發生作用生成碳酸鈣,即澆筑硬化后期將會引起混凝土明顯收縮,導致樓板出現裂縫。
1.7 后澆帶施工的影響
為了解決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和溫度應力,規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澆帶法,有些施工,后澆帶不完全按設計要求施工。例如,施工未留企口縫;板的后澆帶不支模板;疏松混凝土未徹底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縫。
2.1 加強混凝土的養護監督
混凝土應在澆筑以后12 h內進行覆蓋和澆水,當氣溫在20℃左右時每天應澆4次;氣溫在25℃以上時應澆6次;氣溫低于5℃時,應停止澆水改用塑料薄膜覆蓋養護,以防治溫度收縮裂縫產生。養護時間最短不少于7 d。
2.2 鋼筋的控制
(1)嚴格控制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尤其是上部鋼筋。對于不同厚度板的上下層鋼筋之間的距離要用不同高度的馬凳,并保證足夠的數量,達到混凝土板設計有效截面。鋼筋的位置要正確。同時對板的混凝土厚度要保證按照設計要求的厚度,不能偷工減料。
(2)在施工過程中,要防止工人在負筋上隨意踩踏而引起負筋變形的現象發生。
2.3 控制施工荷載的堆放
現澆板上不要過早上人、堆料、施荷加載,因混凝土澆筑后要有一個硬化過程,才會有強度,在這個過程中,應對混凝土加以保養,不能對混凝土施加任何外力。如果在混凝土尚未有一定強度的情況下,在其上面集中堆放建筑材料或支模立撐,這樣帶給現澆板的不是強度,而是更多的裂縫。因此,必須做到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 N/mm2以后,才允許在其上踩踏或安裝模板及支架。
2.4 加強科學拆模的理念
及時測定混凝土強度,科學確定混凝土的拆模時間。應從跨中開始拆除模板支撐,樓板變形由中央徐徐向支座變化,荷載支承也由中央逐漸向支座轉移,以減緩樓板的撓曲變形,避免因荷載和變形后突變,造成板撓曲而形成裂縫。
2.5 混凝土的澆筑與振搗
由于樓板配筋少、間距大,且泵送混凝土灰量多,流動性大,因此對樓板混凝土的振搗應適量減少原有的振動密度和振動時間(具體應根據混凝土的塌落度、樓板配筋率、樓板厚度進行試振確定),做到既振搗充分又避免過度,以免造成混凝土的分層和骨料下沉;其次謹慎采用平板振動器振動;同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參照公路混凝土施工工藝,采用真空泵對終凝前混凝土多余的水分進行抽吸;再者分多次對剛終凝后的混凝土表面進行搓平,消除塑性收縮對樓板開裂的影響。
2.6 后澆帶施工控制
后澆帶是施工期間保留的臨時性溫度收縮變形縫,是一種專業留設的特殊施工縫。當樓板結構長度超過40~45 m而不設縫,高低層相差大或地基變形大等可能導致沉降差時,適當設置后澆帶,可以消除早期收縮和沉降差。對超長板,后澆帶間距宜控制在25~30m間,為消除沉降差而設置的后澆帶,應根據功能性質,從首層到天面層逐層設置,有地下室的也應包含地下室剪力墻設置,并于主體結構(含磚砌體等主要荷載)完成后再澆筑后澆帶。
現澆混凝土樓板的裂縫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只要加強混凝土施工工藝管理,嚴格按混凝土施工規范操作,就能大大減少混凝土樓板裂縫的產生,從而保證混凝土樓板的施工質量。
[1]王鐵夢.工程結果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S]
[3]李生湖.現澆板裂縫的成因與預防[J].山西建筑, 2003(7)
[4]李軍.幾種常見現澆樓板裂縫的產生與防治[J].江西建材,2005(1)
[5]劉冰梅.混凝土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J].山西建筑, 2004(18)
(責任編輯 張毅玲)
TU5
B
王改麗(1984-),女,2007年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