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崇丙 游柯
書目與文獻
邱崇丙 游柯
中國的圖書浩如煙海,要想找書,必須借助書目。書目可以告訴我們圖書寶庫中究竟有多少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存放在何處。心中有底,不僅可以節省查找的時間,減少許多麻煩,還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和視野,提高學習和研究的起點和質量。
目錄有兩種含義。一是目次,即一本書中的篇目,分多少章多少節等,這是狹義的;一是書目,即許多相關的書名排列成的目錄,如科技書目、文學書目等,這是廣義的。目錄學中所說的目錄,是廣義的,即書目,但也不排斥目次,因為在編制書目時,往往要考慮或反映一本書的章節。
就書目來說,有兩層意思,一是目,一是錄。目是篇目,書名。用書名作為識別圖書的標志,最為明顯。錄是敘錄,記錄,摘錄,也就是寫出書的主要內容。因此,目錄包含書名和內容介紹兩部分。例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不僅列出書名,也作簡要介紹。
對于圖書館來說,目錄就是書目,是一種文獻檢索工具,它反映一批文獻的外部特征和內容梗概,按一定次序編排,以供讀者檢索查找。
這里所說的文獻,是指用文字、圖畫、符號、聲頻、視頻等記錄下來的知識,它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縮微膠卷、磁盤等,但主要部分是紙質圖書。現代圖書館收藏的是文獻,但圖書館并未改稱文獻館。在這種意義上,這兩個術語可以代用。我們說文獻,主要是指圖書,我們說圖書,也就代表了大部分文獻。
圖書目錄作為一種工具,是有形的文化用品。它或者記錄在卡片上陳列出來,如圖書館中的目錄;或者印在紙上,如報紙上介紹新書目錄;或者印成書本,這就是目錄著作。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所謂目錄是指目錄著作。目錄工作是一種實踐活動,目錄著作是它的成果。因而這一工作也就以編寫目錄為目標,工作過程也就是編寫和應用的過程。總結這一工作的歷史發展,目錄著作的成績,以及它的規律和經驗,就是“目錄學”。
人類有了語言文字以后,才出現書籍,有了書籍,才有目錄和目錄學。
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鑄刻在青銅器上,鑿在石碑上,寫在竹簡、木牘上或縑帛上。漢代有了紙張,文字才寫在紙上。唐宋以后有了雕版印刷技術,書籍才大量的印制,同一種書可以印成許多本。
先秦的書,有的并無書名,有的書名和目次是后人所加。例如,《詩經》原來就叫“詩”,或稱“三百篇”,這是以文體和篇數代表書名,這時的目錄尚在醞釀階段。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書,燒掉了詩、書,百家之言,這對中國圖書是一次極大的摧殘,也影響了目錄工作。約有九十年時間,社會上的書都很少。到了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漢武帝下詔“廣開獻書之路”,鼓勵民間獻書。經過約一百年的搜集,到公元前26年(漢成帝河平三年),“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書積如丘山”,中國古書總算沒有完全毀滅,于是漢成帝便派光祿大夫劉向等人來整理這批圖書,也就是做目錄和校勘工作,這就為目錄和目錄學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漢經學家,也是文獻目錄學家。西漢的圖書多為竹簡,很容易錯亂。劉向廣收眾本,比較異同,校勘訛誤,分列篇章,排定目次,甚至為書命名。在此基礎上,每校一書,就“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他的“錄”包括書名和內容介紹。“別集眾錄,謂之別錄”,于是編成《別錄》二十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重要目錄著作。《別錄》著錄書名和簡介內容,為目錄的寫法提供了先例。
劉向的兒子劉歆(約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繼承父業,繼續校勘圖書,寫成《七略》七卷。《七略》分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個部分。
輯略總述學術源流,等于總論,實際上是六略(類)。
六藝略(9):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略(10):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詩賦略(5):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
兵書略(4):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術數略(6):天文,歷數,五行,蓍龜,雜占,刑法。
方技略(4):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輯略對圖書分類作了說明,包括總序、大序、小序,把圖書分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六百零三個細目,從學術內容上來反映群書。六藝略收儒家經典及文字學書籍;諸子略收諸子百家書籍;詩賦略收文學作品;兵書略收軍事書籍;術數略收天文歷法占卜等書;方技略收醫藥衛生方面的書。這種分類和分類說明,為目錄編制的體例提供了先例。
《別錄》、《七略》已佚,據東漢王充說,“六略之錄,萬三千篇,雖不盡見,指趣可知”。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即產生了這樣有系統的目錄著作,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對古代學術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也為后代撰寫目錄著作奠定了基礎。
官修書目是以政府藏書為基礎,由官員編修的目錄,它往往成為正史藝文志的前身。前面介紹的漢代《別錄》、《七略》就是官修書目,此后重要的還有以下幾種。
《晉中經簿》十四卷,另附佛經兩卷,西晉荀勖編。共著錄書籍1800余部,20900余卷。此書首開四部分類之例。分甲、乙、丙、丁四類,統經、子、史、集諸書(子、史的次序,尚不同于此后的經、史、子、集)。但只錄書名、卷數、撰者,沒有提要或解題,此種索引式的書目亦為后世所仿效。
《晉中經簿》原據鄭默《魏中經簿》編成,東晉李充又依《晉中經簿》編成《晉元帝四部書目》,更換了乙、丙兩部的次序,正式成為后世襲用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唐代元行沖等于開元年間編成,收書2600余部,48100余卷。
《古今書錄》四十卷,唐代毋煚(wu2jiong3)根據《群書四部錄》修訂、補充、簡化編成,收書3000余部,5l800余卷。
這兩部書目已佚,在《唐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中可以看到一些輪廓。
《崇文總目》六十六卷,宋代王堯臣等編,著錄北宋政府藏書,收30600余卷。原本已散佚,明清有簡本流傳,后有輯本五卷。
清乾隆年間,紀昀、永瑢等開始編修《四庫全書》,歷時十年(公元1773-1782年),收書3400余種,79000余卷,存目6700余種,93500余卷。全書內容廣博,起到了整理古籍的作用。在編修過程中,每定一書,都要寫一篇提要。這些提要匯集起來,加上存目提要,就成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這部書目是四部分類法的集大成者。
總目提要卷帙浩繁,檢閱不便,于是又去掉存目,壓縮文字,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簡目有大小序、提要,文字極簡練,是了解古書的較好指南。
《別錄》、《七略》對編寫正史藝文志起了示范作用。《漢書·藝文志》即沿用《七略》體系寫成。
班固(公元32~92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他編寫的《漢書》中有《藝文志》一卷,記述西漢圖書情況。此書雖沿用《七略》體例,但在正史中列入文獻書目,實屬首創,可謂史志目錄的起點。此后歷代正史,多有藝文志或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四卷,唐初魏征等撰,共著錄存書3100余部,36700余卷,佚書1000余部,12700余卷。反映隋代圖書存佚情況。
《隋書·經籍志》用四部分類法。四分法魏晉時已出現,《隋書·經籍志》繼承此法,確定了經、史、子、集的類目和次序。經部收儒家經典及其傳注;史部收歷史、地理圖書;子部收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自然科學書籍;集部專收文學作品和論著。四部分類法影響很大,從隋至清,一直占據書目分類的主導地位。
《唐書·經籍志》二卷,五代劉昫(xu4)等撰。根據《古今書錄》著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
《新唐書·藝文志》四卷,宋歐陽修等撰,增加了《唐書·經籍志》未收錄的唐人著作27100余卷。根據宋代藏書來著錄唐代圖書,含有補編的性質,為后人補編正史藝文志提示了方法。
《宋史·藝文志》八卷,元代脫脫等撰,著錄宋代藏書9800余部,119900余卷。
《明史·藝文志》四卷,清代王鴻緒撰,不收前朝著作,僅記錄明代著述,別開一種體例。
《清史稿·藝文志》,趙爾巽(xun4)等編,仿《明史·藝文志》例,僅記錄清代著述。
有些正史缺少藝文志,后人又進行補編。補編主要根據史料,雖可能有出入,但仍為查閱提供了方便。開明書店編輯出版《二十五史補編》,內有三十二種藝文志補編,補充了各個朝代的藝文志。由于正史都有了藝文志,從漢到清,中國圖書都有了正規的歷史記載。
有些學者和藏書家,就其所讀所見圖書也撰寫書目。以下略舉其要。
《郡齋讀書志》四卷,重編二十卷,宋代晁公武(公元1105~1180年)撰。他藏書豐富,閱讀之余,撰寫提要,寫成此書。按四部分類,共著錄1900余部。有的書原本已佚,僅賴此書得知情況。
《直齋書錄解題》,宋代陳振孫撰。按四部分類,共著錄51100余卷,反映南宋以前圖書情況。原本五十六卷,現有輯佚本二十二卷。解題介紹版本情況,為此書的特色。
《文獻通考·經籍考》,作者馬端臨(公元1254~1323年),元代歷史學家。《經籍考》共七十六卷,按四部分類,著錄“存于近世而可考”的圖書。此書用輯錄資料的方式寫提要,被稱為輯錄體。
《百川書志》二十卷,明代高儒撰。仿《郡齋讀書志》體例,按四部分類。史部中增收演義、傳奇等文學作品。
《晁氏寶文堂書目》三卷,明代晁瑮撰。按四部分類,其中子雜、樂府二類收元明話本、小說、雜劇、傳奇,擴大了文學作品所收的范圍。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清代黃虞稷撰。收明人著作,兼收南宋、遼、金、元人著作。
《書目答問》,清代張之洞撰,此書為指導生童讀書而作,共著錄2200余部,按經、史、子、集、叢書五部分類。編者比較重視晚出的圖書和中外科技書籍。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五卷,對此書作了校補,于1931年出版。
1,清代末年,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設館翻譯出版西方書籍,并被編目。稍后維新派也從事翻譯和編目,其中突出的有梁啟超《西學書目表》。此書收翻譯書目400種,分學、政、雜三類,已接近于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圖書的分類。書目有“識語”,對書籍加以評述。
2,1896年康有為編輯出版《日本書目志》十五卷,介紹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書刊,分十五類,已接近按學科分類。此書介紹外國書目,且有推薦性質,當時頗有影響。
3,《生活全國總書目》,三十年代上海有幾家書店開始編寫總書目,其中以《生活全國總書目》較好。它收錄1912年至1935年出版的新書20000種,不收迷信、黃色書籍。所收書分為十類。
4,《民國時期總書目》,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編輯,1986年-1995年出版,共收1911年-1949年各類中文圖書124000余種。《總書目》根據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的藏書收錄。上海、北京、重慶是民國時期的三大出版中心。這三地的圖書館藏書比較集中而豐富,具有全國的代表性。書目分類,原則上按照《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為了適應這一時期圖書的實際情況,又適當加以變通。
《總書目》對這一時期出版的圖書既是兼收并蓄,也就魚龍混雜,稂莠不齊。在這批圖書中,堪稱精華的圖書,約有三類。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一是新文學作品,一是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自然環境的學術著作。
5,《全國總書目》,1949年-1954年合一冊,1955年以后每年一冊。現在出版的《全國總書目》,起先按十分法分類,后采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按學科分為二十二類,能更全面系統地反映學術概貌。
1949年~1994年,大陸共出版圖書774020種。這一部分圖書,反映了新的思想觀念和最新的學術成果,是年輕一代閱讀的重點。
以上這些只是一部分重要書目,但合起來也可以成為中國歷代圖書總目,也就是中國圖書的總賬本。
書目工作的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熟悉研究文獻。調查、搜集、了解文獻,熟悉文獻的情況。熟悉文獻最直接的辦法是閱讀。但編制目錄要讀成千上萬的書,在短期內勢不可能,只能以泛讀瀏覽為主,熟悉文獻的外部特征和內容要點,并作比較研究。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法,利用已有的書目、書評來了解。
2,揭示、報導文獻。用文字記錄下文獻的基本特征,著錄書名、作者,寫出內容提要、文摘、書評等。
3,將一批相關的文獻目錄,按一定的順序編排,介紹給讀者,幫助讀者使用這些目錄。
書目工作是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其它學術機關要做的基礎工作。
目錄的編制,要遵守科學性、實用性的原則。科學性要求反映實際情況,目錄要準確完備地反映文獻情況。科學性是學術上的原則,實用性是使用上的原則。目錄要有統一的格式,完備的檢索系統,便于圖書館開展業務工作,便于讀者使用,幫助讀者直接查找書籍,有利于閱讀。
目錄編制包括著錄、編排、索引三個方面。為了適應不同的需要,還須編制不同類型的書目。
著錄就是前面提到的揭示文獻,在熟悉文獻的基礎上,把文獻的基本特征用文字寫出來。著錄的內容有以下各項。
1,書名項:書名及其解釋文字。
2,著者項:著者姓名及著作方式,有時要附加著者國籍或朝代。
3,出版項:包括出版地點、單位、日期、版次、印刷方式等。
4,稽核項:包括冊數、頁數、字數、圖表、開本、裝訂、價目、印數等。
5,叢書項:所屬叢書名稱、編號、主編人。
6,提要項;內容簡介,評論。
7,附注項:序跋題詞、附錄、參考文獻、收藏說明等。
8,出處項:根據內容、聯系分析出來的材料。
著錄的文字要按一定順序編排。編排的方法有分類、編年、分地區、字順等,其中分類編排法是基本的。讀者在不知道書名和著者的情況下,只能按分類去查找。分類編排以圖書分類法為依據。
漢代有六分法,如《七略》、《漢書·藝文志》。晉以后有四分法,如《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
辛亥革命前后,中國出現了新型圖書館,美國杜威的十進分類傳入中國,我國圖書界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十分法,用0~9這十個阿拉伯數字代表十類,給每一本書一個特定的標號,這比四分法又前進了一步。
1949年以后,參考蘇聯的目錄學,制定了幾種分類法,具有權威性的是《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其主要精神是按學科分類,并考慮到新的發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分五部二十二類,以漢語拼音字母作為類標。五部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
二十二類為:
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B,哲學、宗教
C,社會科學總論
D,政治、法律
E,軍事
F,經濟
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語言、文字
I,文學
J,藝術
K,歷史、地理
L,(空)
M,(空)
N,自然科學總論
O,數理科學和化學
P,天文學、地球科學
Q,生物科學
R,醫藥、衛生
S,農業科學
T,工業技術
U,交通運輸
V,航空、航天
W,(空)
X,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Y,(空)
Z,綜合性圖書
二十二類以下再以學科的分支、地區、年代細分。這是目前最新的分類法,但在編制回朔性書目時,仍要考慮以往的分類法,特別是四分法和十分法。
編年編排法,按時間順序排列,或按著作年代,或按出版年代排列。
地區編排法,或按國別,或按大區,或按省市排列。
字順編排法,或按音序(按注音字母,或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或按形序(漢字部首,筆形,筆劃數目,四角號碼)排列。
索引又名引得,英語index一詞的音譯兼意譯,古稱通檢。索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獨立使用的,性質相當于書目。另一種附屬于書目或其他書籍,作為檢索系統,大型書目都附有字順索引。常用的索引有以下幾種。
1,篇目索引,按一定方式,列出篇名,注明作者和出處(書刊名、頁碼、日期等)如:全國報刊論文索引。
2,主題索引,先將文獻中的主要問題加以分析歸納,確定主題詞,注明頁碼,再按一定方式排列。文字雖簡略,但需深入揭示內容,如《魯迅全集索引》。
3,詞語索引,收錄文獻中的字詞,注明頁碼,按字順排列。
4,人名索引,收錄著者姓氏,或文獻中出現的人名,按字順排列。
5,地名索引,收錄文獻中出現的地名,按地區分類或按字順排列。
隨文獻內容性質的不問,還可以有其它種種素引。
要發揮書目的作用,必須適應各方面的需要,根據不同的性質和要求,編制不同類型的書目。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根據文獻的范圍
國家書目:全面著錄一個國家出版文獻的總目,反映文獻概貌,適應全國或國際的需要。如;全國新書目,全國總書目。
館藏目錄: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目錄,反映圖書館收藏的規模,適應一個地區、單位的需要。
聯合目錄:幾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目錄,以便協作交流。
地方文獻目錄:有關某一地區的文獻目錄,適應地方需要,或便于查找地方資料。
個人著作目錄:一個作者的所有著作目錄,反映作者的著述情況,便于研究。
2,根據文獻的職能
專科書目:某一學科或專業的書目,便于專業讀者的閱讀或查找。
專題書目:圍繞某一主題而編制的書目,資料集中,便于深入研究。
營業書目:出版社、書店編制的書目,便于發行。
推薦書目:為某種目的而編制的書目,便于及時閱讀。
3,根據文獻的出版時間
回溯性書目:匯編以往圖書的目錄,反映文獻概貌,便于研究。
現行書目:反映當代圖書的目錄,便于了解文化動態。
新書通報:反映剛出版的圖書目錄,便于及時了解情報。
預告書目;反映即將出版的圖書目錄,以便及時選擇或采購。
4,根據文獻的特點
各種特殊的目錄,如:期刊目錄、報紙目錄、古籍目錄、善本書目錄、線裝書目錄、叢書目錄、工具書目錄等,適應專門的需要。
這些不同類型的書目,編制的原則、方法基本相同,但選題,收錄范圍、標準,著錄要求,編排的形式,檢索系統,不盡相同,需要分別對待,并不斷改進。各種類型書目要應有盡有,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2.096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1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