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1,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甘肅省隴南師專英語系
語境與翻譯淺析
張文婷1,2
1,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甘肅省隴南師專英語系
語境賦予詞和句子特定的含義。本文探討了語境對翻譯的制約作用,闡述了語境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
語境;翻譯;意義動應被視為“在某種社會語境中進行的交際過程”(Hatim & Mason,2001:3)。
1.語境的概念
任何語言的使用都離不開環境。語境從宏觀來講,是指語言使用的環境(Brown & Yule, 1983),指影響言語交際者交際的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20世紀30年代最早提出語境觀的波蘭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在給奧格登和理查茲所著的《意義的意義》一書所寫的補錄中,提出并闡述了語境這一概念,并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即整個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語言發生的實際環境。倫敦功能學派的弗斯(J.R.Firth)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觀點,他將語境分為由語言因素構成的上下文和由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關系構成的情景上下文, 即將語境從語言內語境擴展到語言使用時的主客觀環境, 弗斯指出, 言語只有依靠語言環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義。
2.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是和語境關系十分緊密的語言運用行為之一。在翻譯過程中,語境分析對于理解和表達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按照巴黎釋意派的理論,在翻譯中,釋意的目的就是發現語境意義。馬林諾夫斯基指出:“語境是決定詞義的唯一因素,舍此別無意義可言。”英國翻譯理論家哈特姆與梅森把翻譯看成是一個交際的過程,并把譯者看作是文本與讀者的協調者(Hatim & Mason,2001:3)。他們認為一切文本都可看成是在特定背景下進行的交際活動,所以翻譯活
下面我們通過例句來了解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語境是如何影響詞語的語義取向的。
請看下面的例子:
As luck would have it, no one in the building when the explosion occurred.
As luck would have it, there was rain on the day of the picnic.
以上兩句中都出現了As luck would have it, 由于兩句中主句所表達的意思分別為:“發生爆炸時大樓里剛巧沒人”和“野餐那天下雨了”, 因此兩句中的As luck would have it, 表示完全相反的意義。例1中該句被譯為“真幸運”,而例2中卻有“真不湊巧”之意, 類似的例句不勝枚舉, 又如:
The stubborn boy refused to listen to his parents’ advice.
The invaders met a stubborn resistance from the local people.
由于同一個詞stubborn 處于兩種不同的語境, 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去判斷, 例1 中stubborn稍帶貶義, 為“倔強的”,例2中該詞出現在褒義語境中, 因此譯為“頑強的”更為準確。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句子:
John: I don’t know you are so good at cooking! What a delicious meal!
Mary: Nonsense.
“Nonsense”通常被翻譯成“胡說”,但在以上對話中,結合考慮對話雙方的身份關系和話題選擇,我們能夠推斷出nonsense很可能只是Mary的謙虛之辭,意為“哪里哪里”或“過獎了”,而不能草率地譯成“胡說八道”。
語言外語境的存在,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必須了解源語與目的語的文化差異,才能準確表達譯文。例如:Have faith in me, please.I can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會得出譯文:請相信我,我會區分綿羊和公羊。但是如果對《圣經》故事了解的話,就會知道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是出自《圣經》的典故,sheep和goat在英語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壞人,用這個短語來表示分清良莠,區分好壞。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請相信我,我會區分好壞的。”
We might have gone about half a mile, and my pocket-handkerchief was quite wet through, when the carrier stopped short.
這句話出自David Copperfield 一書第五章,該句中carrier既可作“車夫”解,也可作“馬車”解。從緊接的下句話“我往車外看,驚異地發現派格蒂出現在籬笆邊,正往車上爬。”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馬車還在前行,派格蒂是不敢往馬車上爬的,再綜合考慮當時的情景:David被遣離家,傷心地在車上埋頭哭泣。只有行駛的馬車突然不走了,才會引起他的注意,所以綜合上下文語境和當時的情景語境,carrier應作“馬車”解。
3.結束語
翻譯是原語文本作者與譯者以及譯本讀者之間以語言為媒介的交際和信息傳播行為,在翻譯時,除了注意分析語法和詞匯以外,還需考慮更廣的語境因素。重視語境、了解語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在翻譯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原語信息并準確地傳達給譯文讀者,保證良好的交際效果。
[1]Hatim, B.& Mason, I.(2001).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語境的邏輯功能[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1.143
張文婷,女,1975年出生,隴南師專英語系教師,從事英語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