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瓊 余紹黔 湖南商學院計算機與電子工程學院 410205
地方商科院校IT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析
李廣瓊 余紹黔 湖南商學院計算機與電子工程學院 410205
根據最新統計,全國目前共有771所本科院校開辦了計算機專業,在校學生達45萬人。開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涉及本專科各類型的學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市場不僅僅需要計算機專家,更多的是需要既掌握計算機科學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和有較強市場意識的,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的應用性創新型人才。
作為商科院校,一般的專業設置格局為:以經貿、管理等商科類專業為主,其他專業為輔。這是由學校的辦學歷史、學科特色等因素所決定的,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還是要突出商科特色。在這樣的背景下,商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照搬工科重點院校的專業培養方案顯然不合實際。在培養高端的計算機科研人才方面,商科院校與重點工科院校相比,雖然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商科院校只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夯實學生的商科知識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注重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能力,就能在IT行業的人才市場上有競爭優勢。
商科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理由有,一、企業了解他們所需人才的規格、特征;二、企業中有成熟、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三、企業中有學校需要的資料和雙師型的教師;四、企業中有好的技術應用項目和實踐條件;五、企業也是今后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去向之一。如何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找到有效合作模式,實現校企共贏,是我們目前迫切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湖南商學院計算機專業三年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在就業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學生有三類:第一類為在湖南省程序設計大賽中獲獎的學生;第二類為獲得國家計算機技術軟件資格與水平考試認證的學生,包括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系統、信息服務五大類別的資格認定;第三類為通過JAVA認證考試的學生。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更注重考查學生在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工程實踐能力,注重考查學生在工作中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文提出商科院校計算機人才與IT企業合作培養的模式,及校企合作培養的具體方案。通過這種聯合培養的模式真正加強商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市場競爭力。
主要通過實驗類實踐環節,實習類實踐環節,論文類實踐環節實現實踐教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總學分為163學分,其中實踐教學環節共27學分,占總學分的16.6%。其中實驗類環節共6學分,主要由計算機導論實驗、C語言程序設計實驗、大學物理實驗、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實驗、計算機網絡工程實驗、大型數據庫系統實驗組成。實習類環節共5學分,主要由計算機市場調研、計算機產品營銷實踐、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組成。論文類環節共11學分,主要由面向對象程序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網絡工程課程設計、軟件綜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組成。剩余的5學分主要由第二課堂、素質拓展與創新創業項目等組成。
主要通過軟件實驗室,網絡實驗室,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完成。
從2008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可知,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由實驗類、實習類、論文類三大部分組成。而論文類和實驗類主要在學院的實驗室完成,并沒有結合企業的項目進行合作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踐教學產生的效果不能與企業的專業需求匹配,導致學生就業時不能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實現“零轉接”,從而形成“企業需要的人才相對不足,學校培養的人才相對過剩”的尷尬局面。如何改善這種局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尋求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商科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大量高科技產品不斷出現,高技術的應用不斷完善,商業流通規模與網絡不斷擴大,IT人才對企業的發展變得日益重要。如何提高I T人才的培養質量,使企業在短時期內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是一個關鍵問題。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畢業生能否適應社會需要順利就業,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標志。實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則是學校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校企雙方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基礎上的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帶來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觀念的轉變,學校市場意識增強,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尤其促進人才供需雙方零距離對接,從而提高人才配置及利用效率,達到“共贏”目的。
校企合作培養要求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零轉接”,對學校的師資隊伍、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條件等提出了新要求。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業務能力,而且要有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這樣教學活動才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具有科研教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更適合企業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能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以培養目標定向化,能力培養工程化,教師隊伍雙師化,資格認證多元化,產學研結合多樣化五個方向為指導思想,努力跟蹤新知識、新技術,構建面向IT行業多層次的辦學模式,實現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產學研相結合,培養科研教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考慮引進I T企業內科研能力強,工程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級工程師來我院任教。
在組織結構上,成立計電學院直屬的行政辦公室,即對外合作辦公室,由院長直接領導。對外合作辦公室由分管學生工作的總支副書記擔任工作,對外合作辦公室還應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應具有較高的計算機專業素質,同時了解本地區IT類企業情況并能與之建立良好關系。
① 進一步為完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教研依據,初步形成以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系統,信息服務五大課程模塊為主的課程體系。
② 科學評價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工程實踐性,科學選擇部分課程的實踐環節,通過對外合作辦公室聯系IT企業聯合培養。例如計算機網絡方向,湖南省的藍狐網絡公司專門從事CISCO網絡工程師的認證,我們可以將《計算機網絡工程》這門課程的實踐環節與藍狐網絡公司聯合進行。聯合培養的形式允許靈活多變,可以請網絡公司的技術工程師給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和現場指導;可以聯系學生到網絡公司實戰觀摩。
③ 通過反復論證,科學靈活地選擇校企聯合培養的具體方案,要求達到最佳的培養效果,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④ 共建校企實驗室:為了降低企業科研成本,也為了培訓學生的科研能力,學院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實驗室項目課題由企業提供,實驗室場地安排在學校,由企業技術人員與學院教師共同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完成項目開發,成果由企業與學生共享。
建設校企交流網站,成立學生論壇、沙龍、講座,定期邀請企業參加學院舉行的科技文化節。由于有了暢通的校企交流渠道,企業對學院及學生越來越關注,企業積極為學生提供各類講座、就業指導、免費培訓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在學院設立獎學金,也為企業選擇優秀畢業生提供渠道。
本研究受到湖南商學院教研教改課題“商科院校計算機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的支助。文中提出的校企合作培養IT應用創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和采取的相應措施,有利于學生主動適應IT人才市場的需求,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在滿足學生發展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從而達到校企“共贏”的目的。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IT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應與時俱進。
[1] 趙志華,宋海生.校企合作培養信息化人才若干問題的探討[J].改革與戰略.2007 (5)∶5-6.
[2] 徐云龍,龔聲蓉.全面校企合作,培養IT應用型創新人才[J].計算機教育.2009(2)∶20-24.
[3] 蔡青.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地方教學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8)∶15-16.
[4] 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8)∶8-10.
[5] 賈宗福,齊新軍,王知非,任向民.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5)∶3-5.
I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of Local Commerce College Based on School-run Enterprise Cooperation
LI Guangqiong, YU Shaoqia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
針對當前應用創新型IT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校企合作”的實踐,對IT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提出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的五種方案。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I T應用創新型人才
Aimed at the problems during current application innovative IT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explores I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schoolrun enterprise”practise, and provides 5 innovative plans of school-run cooperation mode.
school-run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IT application innovative personnel
G642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1.106
湖南商學院第十二批教研教改立項課題
李廣瓊(1976-),女,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校企合作,軟件外包;余紹黔(1962-),男,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商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特色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