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芹 濰坊醫學院社科部
增強醫學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芻議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
張愛芹 濰坊醫學院社科部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確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之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制定科學的課程建設規劃和目標,實現“三貼近”,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宣部、教育部相繼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和《<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等文件。根據教育部“05“方案的新要求,從2006級開始,我校實施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通過兩級學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必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堅持以學生為本,制定科學的課程建設規劃和目標,實現“三貼近”,加大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
要講好一門課,必須要有一個課程總體規劃和設計。確立科學的課程建設目標,這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基礎。為此,我們在深入學習和領會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實施方案精神的基礎上,教研室全體教師經過認真的討論,確立了該課程的建設目標,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系統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開成同行認可,大學生喜歡并且終身受益的一門精品課程。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對《概論》課的講授進行了多次集體備課和討論,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科學的授課體系,為提高教學實效性奠定了基礎。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段話非常鮮明地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也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
堅持以學生為本,在《概論》課教學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價值取向,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著力點,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學相長。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都積極參與的雙邊精神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為主客體的,教師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形成師生的教學互動,這樣的教學才是積極的、有效的。作為《概論》課教學,要提高教學實效性,必須以學生為本,在授課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授課模式,結合醫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采取啟發式、研究式、討論式、辯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做教學活動的“主角”,只有這樣,才能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不僅進教材,進課堂,而且真正進學生頭腦,并最終內化為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的實際行動。
所謂“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努力實現“三貼近”,是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根本途徑,也是關鍵環節?!陡耪摗氛n是一門理論性、政策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點講授形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進程,以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以及在新的實踐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的現實經驗和實踐意義。
實現“三貼近”必須要理論聯系實際。為此,必須實現“三個結合”,即《概論》課教學要緊密結合當前的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緊密結合建國六十年來,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多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同時,要突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時代性、科學性、先進性,努力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從而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教學內容確立以后,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同樣一個教學內容,面對同樣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師用不同的語言和教學方法授課,教學效果往往會大相徑庭,可見教學方法對授課效果的重要性。
為了提高《概論》課的教學實效性,我們主要采用了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導”和“學”的關系。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觀察和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采取不同的授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這既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一門高超的授課藝術。在《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在講授基本理論時,我們不是一味地告訴學生“是什么”,而更多的是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同時適時的給予啟發引導。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概論》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不斷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理論來自于實踐,并指導實踐。由于《概論》課既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我們在課堂講授中,大量地運用了案例教學法。結合講授的基本理論,遴選一到二個典型案例,先讓學生了解案例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分析,引出要講授的基本理論。案例教學法,實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學生非常喜歡,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積極推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為了提高教學實效性,全體《概論》課教師,都運用多媒體教學,并結合課程特點,制作了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視性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為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我們實現了《概論》課相關資源的上網,包括主講教師的部分教學資料,課程最新信息、課程教學課件、教案、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研成果和獲獎情況等,這樣同學們通過訪問教學網站,就可以了解《概論》課的基本教學情況,以及當前的一些前沿性的理論問題,做到了信息的暢通。同時,為了使學生獲得更新和更多的教學信息,我們定期更新網絡信息,并與課堂教學實現互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性。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概論》課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實踐教學,既可以鞏固課堂講授的基本理論知識,又可以使學生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還可以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主要采取了這樣幾種實踐方法:首先,在教學中注重了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綜合國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等等,在講授理論時我們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特別是結合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逐步把教學引向了深入,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了更好的開展《概論》課的實踐教學活動,我們在壽光市三元朱村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并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到教學實踐基地參觀考察,然后,根據考察情況,撰寫考察報告;利用學生暑期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等等。總之,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了教育教學的效果。
[1] 朱白薇.以人為本,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理論教育.2007.06
[2] 李征南“.三貼近”原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3月第9卷第1期
[3] 李娟.思想理論課互動式教學方式的探討.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7月第6卷第4期
[4] 熊大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增強吸引力.光明日報.2005-4-1
[5] 任紅杰.關于高校互動式教學的思考.高校理論戰線.2007.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1.146
本文系“《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學實效性研究”課題系列成果之一
張愛芹(1964-),女,副教授,法學碩士,濰坊醫學院社科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