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君 張家凱 蓋州市水土保持站 115200
蓋州市水土流失分區治理模式研究
姜明君 張家凱 蓋州市水土保持站 115200
本文根據蓋州市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地形地貌、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水土保持等情況,對全市進行了水土保持分區,將全市分為中低山區、丘陵區、平原區和沿海風沙區4個主要類型區。在此基礎上,分別對各分區進行自然與社會經濟特點分析、水土流失特點分析。最后,根據各分區主要特點,提出各分區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分區;治理模式;蓋州市
蓋州市位于遼寧省南部,地處東經121°56′44″至122°53′26″,北緯39°55′12″至40°33′55″。土地總面積2930km2。據2000年土壤侵蝕調查,蓋州市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241.9km2,水土流失形態主要是重力侵蝕和水力侵蝕為主。按水土流失程度分,輕度侵蝕625. 1km2,中度侵蝕546.1km2,強度侵蝕43. 3km2,極強度侵蝕26.9km2,劇烈侵蝕0.6km2。
在水土流失綜合調查的基礎上,根據規劃區內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水土流失特點劃分不同的類型區,其中城區部分為單獨一個區。同一類型區內,各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水土流失特點有明顯的相似性。同一類型區內,各地的生產發展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同一類型區集中連片。
根據上述分區原則,針對蓋州市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將蓋州市分為中低山區、丘陵區、平原區、沿海風沙區。
3.1.1 本區主要特點
(1)山地多、耕地少,野生資源豐富。本區屬于千山余脈,海拔350~1130.7m,平地高程270m,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7%,本區山上的野果資源十分豐富,有山里紅、山葡萄、山棗、山杏、山核桃、獼猴桃、榛子等10余種。(2)無霜期短,氣候差異大。受山地小氣候的影響,氣溫偏低,變化較大,年日照2483h,無霜期173d左右,不適合生育長的作物栽培。(3)林果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本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11%,林地面積占本區總面積的70. 74%,是全市柞蠶主要產區。
3.1.2 水土流失特點
(1)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由于亂砍濫伐和毀林開荒以及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森林覆蓋率低,減弱了水源涵養能力,造成水土嚴重流失。本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911. 94km2,占總面積的47.72%,其中輕度侵蝕487.95km2,占流失面積的53.51%;中度侵蝕392.94 km2,占流失面積的43. 09%;強度侵蝕31.05km2,占流失面積的3.40%。(2)蠶場遭到破壞,蠶場嚴重砂化,擔蠶量和單位面積產繭量過低。本區蠶場面積較大,養蠶歷史悠久,但由于山林和柞蠶場遭到嚴重破壞,柞樹逐年減少,蠶場逐年變壞,蠶場逐漸砂化,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3.1.3 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根據本區的自然優勢,今后應大力發展林、果、蠶、牧業生產,撫育水源涵養林,積極恢復柞蠶場生產能力,擴大山楂、秋子梨等雜果生產,建設以水源涵養林主主的林、果、蠶、牧商品基地。為達到此目的必須采取以下水土保持措施:
(1)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有力措施,是形成良性循環,達到生態平衡的基礎條件。制定護林公約,明確山場管理權和林權,建立生產責任制,杜絕亂砍濫伐,加強撫育。同時對“四荒”、退耕地、疏殘林地及四旁,積極營造薪炭林、用材林、經濟林,基本實現全區內所有宜林荒山、荒坡、荒溝和四旁全部綠化。
(2)充分利用山地優勢條件,積極發展山楂、杏、梨等雜果生產。本區海拔高、氣溫低、日照少、適宜山楂、杏、梨等果樹生長,對宜果荒山隙了,要加速組織開發性生產,均應栽植耐寒和適應性強山楂、杏、梨、棗、核桃和板栗等果樹。
(3)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綜合治山治水,保持水土。本區山高坡陡,植被覆蓋率低,土層薄,水土流失嚴重,應本著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除害興利的方針治理水土流失。堅持以生物措施為主,注重工程措施。必須采用修建坡面工程、水平梯田、池臺田、竹節溝等,以及喬、灌、草齊上,針闊混交的生物措施,以達到工程保生物,生物護工程的目的。對重力侵蝕區,要重點防治泥石流的發生,確保村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2.1 本區特點
本區丘陵、平原兼有,處于低山和平原之間,地形變化大,平地海拔20~30m,丘陵海拔40~350m。土地資源多樣,適宜發展多種經營,是糧、果、菜、蠶、棉的主要產區。該區礦產資源豐富,鄉鎮工業發展較早、較快。生豬飼養量多,居全市首位。
3.2.2 水土流失特點
本區水資源不足,地下水采補失調。丘崗坡地多,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比重大,治理難度大。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果樹占耕地現象嚴重。由于礦業的發展破壞了山體植被,加上礦業缺乏統一計劃,統一管理的問題,出現了剝采失調現象,造成了嚴重水土流失。
3.2.3 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根據丘陵區的自然條件和特點,發展方向應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重點發展蘋果、葡萄等經濟作物面積,增加蔬菜生產,有計劃的發展礦業,積極營造以刺槐為主的薪炭林,緩和群眾燒柴緊張局面。
(1)調整林種比例,要大力發展薪炭林,同時發展以干鮮果為主的經濟林,封山育林,采取管護,補育相結合的措施,保護建設好蠶場,充分利用本地區的丘陵河灘地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
(2)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實行水土流失專業承包,調動廣大群眾在承包荒山上營造以刺槐為主的薪炭林,加快綠化速度,解決群眾燒柴問題。
(3)加強水庫區的水土保持,延長使用年限。本區有水庫10余座,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為了充分發揮這些水庫效益,對水庫應開發展水土保持工作,編制水土保持規劃,并組織實施。
(4)采取工程措施以溝壑、坡耕地、坡地果園對實行綜合治理,合理的開發礦藏資源,作好礦區的水土保持工作,建蓄排水系統,采取抗滑抗崩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3.3.1 本區特點
(1)地勢低洼,河流環繞,灌溉條件較好。本區地處大遼河下游左岸,海拔1.2~5m,地勢低洼平坦,引水方便。(2)水稻面積大,商品率高。本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9.0℃,≥10℃積溫3530℃,無霜期175天d,降水量600mm,日照2797h,光、熱、水條件適于植物生長。(3)自然水面多,淡養殖潛力大。本區種坑塘2000多個,可利用水面占總水面的12. 3%,現利用水面占可利用水面的40%,但單產不高,平均每公頃僅產淡水魚675kg。如經過改造,每年總產量將比現在提高5倍。由于本區的海岸線較長,海域廣闊,海區水質肥沃,開發海涂和近海漁業潛力很大
3.3.2 水土流失特點
該區地勢較平坦,水土流失比較輕,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沙侵蝕。該區水域面積比較大,林地面積較小,居民點占地較大,荒地面積大,因此開發荒地,發展林地,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攔蓄地表徑流,增加水源,提高水利率,減少水土流失是當本區的主要任務。
3.3.3 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根據平原區的自然資源和主要特點,發展方向應以果糧以及發展淡水養殖為主,同時搞好漁業,發展海水養殖;積極營造薪炭林,農田防護林,防風固沙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副業生產,建成糧、果、淡水養殖基本地等。
(1)合理利用宜林荒地,營造薪炭林改善、防護林,搞好農田林網建設,要因地制宜,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對已營造的防護林、薪炭林進行補植和改造。在低丘崗地上發展葡萄、草莓等的生產,提高經濟收入。
(2)調動群眾積極性,搞好水土保持,實行水土保持專業承包,搞好植樹造林,搞立體防治,同時讓廣大農民從水土保持中得到實惠。
(3)對坡耕地、坡果園實行修建梯田,采取等高打壟耕作,搞好田間水利工程,疏浚排水系統,加大河道治理。
(4)加大對水域、海域的利用,高好養殖和開發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的水資源。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