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英 福建工程學院后勤處 350108
“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與實踐創新
曹群英 福建工程學院后勤處 350108
目前“一校多區型”高校在固定資產管理上存在產權不清晰、權責不明確、管理意識淡薄等問題。只有創新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教育、生態和指向理念與實踐,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使資產配置日趨合理,才能提高高校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
“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理念;實踐;創新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開始實行“聚合”,“一校多區型”高校辦學模式也因此形成。“一校多區型”高校的形成及迅速發展,給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帶來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與時俱進地加強“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是高校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一校多區型”高校,是指具有一個獨立法人資格,卻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地理位置不相連的辦學校區的高校。它的出現使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又面臨了校區數量增加、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提升、學科布局調整等一系列的新情況,從而使得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更加凸顯。
第一,體制上,資產產權不清晰。我國高校現行的體制問題是資產管理存在的根本問題和難點問題。雖《高等教育法》對高校的法人地位作了規定,但實際上高校資產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仍集中于國家,高校沒有獨立產權。高校資源秉承了國有資產非價值化、商品化的特點,使大量高校資源要素難以流動并合理組合,影響了高校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價值的實現。另外,隨著高校進一步推進后勤社會化,出現了一些固定資產的產權模糊的現象。特別是“一校多區型”高校,校區多,且有的處于初創時期,工作重點是在校舍建設和教學儀器等固定資產的配置上,往往忽視及時對賬務進行處理和對現有固定資產產權的清理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賬物、賬賬不符,造成了不少資產游離于賬外。
第二,制度上,管理權責不明確。不少“一校多區型”高校,其固定資產管理要么沿用原單一校區相對陳舊的管理制度,要么新的管理制度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沒有設置專門的資產管理部門,資產管理十分分散:財務部門管賬不管物,設備部門管教學科研設備,總務部門管行政辦公生活用品及物資、設備,校產部門管校辦產業的資產等……在管理環節上還存在著交叉、重復及許多空白和漏洞。在固定資產的管理使用上權責不明,各職能部門相互推諉、相互扯皮,重復購置現象也在所難免。一些“一校多區型”高校,在機構設置上,多采用了一部門多職能的精簡機構形式,由此也就出現了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有納入黨政部門職能范圍的、有納入綜合部門職能范圍的、有納入后勤部門的,由于工作的考慮也就難免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
第三,觀念上,管理效率意識淡薄。高校固定資產數目龐大、種類繁多,且許多設備價值不菲,本應管理上受到足夠的重視。但長期以來,由于高校固定資產的投入是國家無償提供,各高校既不需承擔任何投資風險,也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虧損”,從校、院系領導到教師、實驗室人員等資產管理意識淡薄,往往不考慮怎樣合理使用、愛護教育資源,而是不斷地提出投資需求。這樣直接導致了高校固定資產的普遍浪費和使用效率低。另外,不少“一校多區型”高校,有些管理人員的學歷職稱層次較低、專業技術水平也不高,加之忙于應付跨校區的日常事務,無法進修學習,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他們管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一校多區型”高校,尤其是新校區,既沒有舊校區那些老問題、舊矛盾的束縛,又可以憑借新校區新機制、新模式的優勢,創新固定資產管理理念。
首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教育理念。發展是第一要義,是一個基于唯物史觀的科學論斷。高等教育要全面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發展為主題,把質量作為衡量高等教育效益的關鍵指標。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是為保證教學、科研等工作順利進行與發展服務的,應在講產出效益的同時,注重其綜合效益,注重人才的全面質量。長期以來,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校區不斷增多,而教育質量和固定資產資源的利用效率則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高校要在把提高質量放在第一位的基礎上,深化內部改革,自覺運用經濟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使高等教育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目的和歸宿。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為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攤子大、項目多、工作雜,對管理者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要求高,必須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選拔和任用機制,通過引進、培養、培訓等方式,加強固定資產管理隊伍的人力資源建設,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最大可能地滿足管理人員個人價值實現的訴求,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水平。
再次,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遵循這些基本要求的著眼點是整體、協調、長遠的發展。就“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來說,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取向,不僅僅要關注固定資產自身的完整性,更要關注教育系統環境的整體性,使資產、人、教育之間存在著的有形的生態鏈。堅持高校資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那么在確立高等教育發展規劃時就可以避免發展規劃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能夠體現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
最后,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指向理念。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統籌兼顧,就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高校固定資產管理中的各種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籌全局,又要著力推進,重點突破,通過協調各種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一定的原則指向下,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固定資產。主要的原則有:一是要堅持以使用價值為主的原則。“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管理部門和使用單位,要管理好固定資產的實物形態,維持其使用價值。這就要求在管理中充分運用價值這一尺度,建立和健全職、責、權相結合統一的制度,充分發揮經濟核算等手段,對儀器設備的各占用單位進行考核,促使占用單位合理、節約、有效地使用。二是要堅持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則。以最小的資產占用完成最大量的工作量。這里的資產使用效率和使用單位的工作效率是密不可分的,應當使資產的占用量與其完成工作量及工作效率相配比。[1]
“一校多區型”高校,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積極開拓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基礎上,深挖固定資產管理的內部潛力、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與監督、完善固定資產管理的方法與手段,進一步加強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進一步推動其科學化、制度化和現代化進程。
第一,創新管理制度,促進“一校多區型”高校固定資產的可持續發展。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2]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賴于資產有效管理,良好的資產管理是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保證。因此,為了確保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環,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對高校資產必須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一校多區型”高校必須建立一個“統一領導、歸口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管用結合”的固定資產管理體制,應對固定資產的計劃、采購、保管、使用、驗收、維修、盤存、報廢等環節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使學校的資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特別是先進設備、貴重儀器的購買都要進行可行性研究,實行專家論證和咨詢制度;大型設備的報廢,房屋的拆除,也要嚴格審批,堅持“先報批、后處置”的原則,防止固定資產隨意報廢。
第二,創新管理方法,利用校園網進行固定資產網絡化管理。如果再用以前手工記錄資產賬的方法,不但不能適應管理的要求,而且極易造成賬、卡與實物不符,家底不清,使用和維修管理混亂的局面,使得重復購置現象嚴重,資產利用率不高。[3]一般來說,目前“一校多區型”高校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校園網絡系統。利用校園網建立固定資產網絡化管理體系,變靜態為動態管理。把學校所有的資產檔案信息輸入管理軟件數據庫中,便于進行有關資料的修改、查詢、統計,賬目、驗收單及卡片的打印等日常工作,提供準確、適用的信息。設備報廢、丟失、轉出等申請的提交;財務部門與設備部門的網絡實時對賬都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事后監督為事前審查和實時監控,逐步形成對資產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調節使用、審核報銷、計價核算、處置報廢的監控模式。
第三,增強節儉意識,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質量。“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一校多區型”高校由于建校等其他原因資金緊缺,這迫切需要我們節約使用資源,避免損失和浪費,使用最小的儀器設備完成盡可能多的教學、科研工作。“一校多區型”高校各部門還要加強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把其貫徹到固定資產的管理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效益。資產管理部門應盡量使學校固有資產合理、有效與節約使用。審計部門在積極配合資產管理部門做好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同時,還要嚴格地履行審計職責。
[1]祝水富.高校固定資產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創新[J]. 國有資產管理.2007(5).
[2]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3]李冬菊.高校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072
曹群英(1973—),女,湖南郴州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德育、資產管理等研究。